高寵和凌威,聽得一個勁兒犯困,而玉尹卻沒有半點疏忽。
說起火藥,便不得不提一種名為‘火法煉丹’煉丹術。事實上,火藥的起源,也正是來自於古代的煉丹術。早在晉朝,葛洪便在《抱朴子》中有火法煉丹的記載。
唐中期,有一個名叫清虛子的方式,提出以‘硫二兩,硝二兩,馬兜鈴三錢半,右為末,拌勻’的配方,正式令火藥的配方趨向雛形。只是勿論是葛洪還是清虛子,乃至於到了北宋時期的火藥工匠,都是在以硫、硝為基礎上進行的改變。
而火藥三要素之中,頗為重要的‘炭’要素,雖然為人們發現,卻並不受到重視。
包括凌振也認為,‘炭’的作用,其實就是幫助燃燒。
所以在他試炮的配方中,硫和硝的比例,大約為1:2,基本上達到了後世火藥配比的比例。然則‘炭’的比例,卻始終未能提升,至今和硫的比例,仍保持在1:2或者1。5:2的配比。‘炭’的比例遠遠無法達到後世黑火藥所要求的1:2:3的比例。
玉尹雖然對化學不甚明瞭,可是這黑火藥的比例,卻還知道。
1:2:3的比例,他自然清楚,所以隱隱約約,找到了凌振試炮失敗的主要原因
第一九一章 1:2:3
硝酸鉀,硫磺,木炭粉末,混合而成之後,被稱作黑火藥。
這種火藥燃燒時極為激烈,如果在密閉的容器內燃燒,就會產生出大量氣體和熱量,從而出現爆炸現象。如果單純以硝和硫磺為主體,忽視炭的數量,所製造出的火藥,更多是已燃燒和產生濃煙為主,其爆炸時所產生的威力,自然不大。
玉尹猶豫一下,輕聲道:“凌叔父,何故炭粉忒少?”
“要許多炭粉何用?”凌振不禁疑惑,“炭粉不過是助其燃燒,要恁多卻是浪費。”
玉尹不知道該如何勸說凌振,當下道:“叔父何不試一試?
既然前番試炮失敗,那必然是有什麼地方出了差池。何不換一種方式,也許能夠成功?”
“這個”
凌振猶豫起來。
這炭粉多寡,其實在他看來,無關緊要。
若換個人這麼勸他,說不得凌振一口唾沫便吐在對方臉上。
可玉尹這麼勸他,卻讓他不得不認真考慮。的確如玉尹所言,反正失敗多次,何不換個方式。
“叔父,若再試炮,不妨依著一硫二硝三炭粉的方式來做。”
凌振笑了:“一二三,這倒是忒好記小乙哥既然這麼說了,那我便試上一回。”
“叔父,我還有個建議。”
“說!”
“而今試炮,有多大個頭?”
凌振想了想,雙手比劃了一下道:“差不多比嬰兒腦袋大一圈。”
“如果,我是說如果如果叔父按照小乙說的這種方法成功了,能不能把這炮做的小一些。”
“小一些?”
凌振只聽人說,炮越大越好。
可是這‘小一些’,那究竟該有多小?
“比我這拳頭小一號變成。”
玉尹伸出手,也比劃了一下,“做小一些,主要是為了方便攜帶不求威力如大炮一般,單在小範圍裡,比如咱們兩人這樣一個距離能產生效果便足矣”
玉尹想的,是後世手雷的用途。
凌振畢竟是這方面的行家,聽玉尹手舞足蹈的解釋了一番之後,點了點頭道:“小乙的意思,我大抵明白。不過這做起來可不容易!我不知道是否能達到小乙你說的那種效果,也不清楚,能否依照小乙說的製作成功。不過,我會試一試但有個問題,如此試炮,必然要花費良多。
此前我試炮多是自家出錢,讓工匠們做私活少數幾次還成,若次數多了,便有些麻煩。還有,真若如小乙說的那般做炮,怕也無法向軍器監交代,少不得又要花銷。
若是少了,自家帶可以頂得住。
可如果依著小乙說的這般,只怕是”
牟駝崗御營,隸屬軍器監專門生成火藥和加工皮火炮的一處作坊。
軍器監下屬分十大作坊,各司其職,都有不同的分工。似御營這邊,每日需上交五百支皮火炮,同時還承擔著供應其他兩個作坊的火藥任務。小打小鬧的試炮,軍器監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可如果似玉尹那種說法,便是要從根本上改變火藥配比,還有製作工藝這隻能在私下裡進行,而且需要無數次反覆實驗。
這其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