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所在不容有失,現在這,誰也不會手軟。只是,這麼貿然的提出來,不管是誰也要擔著幾份干係,這司馬泰也是官場的老油子了,怎麼還會犯這樣的錯誤。
戶部侍郎司馬泰也是老奸巨滑,他接下來的話,又是把話風兜了回來:
“遼鎮鎮守北地,陝西三鎮防禦西域,這都是要緊的處所,不能觸碰,其餘各鎮,現在駐紮當地,空費朝廷糧餉,應予裁撤。”
這話說的精彩,陝西三鎮現在都是嘉靖皇帝的嫡系人馬,要是裁撤了那裡,恐怕皇帝真是要不顧情面,遼鎮則是所有大佬們心照不宣的事情,江峰的華州漸漸的成了氣候,可是卻也和他們利益相關。
不能管卻也不能不管,遼鎮的兵馬素來是天下強兵,放在那裡正好是防範抵禦,也算是做了提前的打算。
其餘大同,薊鎮,宣化等鎮,距離北直隸的精華之地近在咫尺,他們這幾家正是包庇商戶農戶偷逃稅款最多的地方,也是跟文官們爭利最多的地方,這幾個邊鎮主要應對的就是蒙古部落侵襲。
現在那些威脅沒有了,正好是裁撤掉就是,在座的人聽完戶部侍郎司馬泰的建議之後,只是稍微的考慮,就發現這個提議對自己是有百利無一害。當即是紛紛的表態,話語之中雖然是沒有明確的支援,可是拐彎抹角的意思都是贊同的意思。
那邊焦慮的嘉靖皇帝聽到這個之後,剛要發怒,就聽到臣屬們的各色意見,這些意見都是贊同。
嘉靖皇帝現在在這些臣子的眼中,是頗有天子氣的,遇事極為的沉穩,根本看不出他的喜怒哀樂,即便是方才要發怒的時候,臉上還是那種沉靜的表情,坐在最上首的夏言和嚴嵩都是偷眼瞧著嘉靖的表情,不過看不出來什麼反應。
皇帝在那裡僅僅是稍微低頭了一下,邊上侍立的公公可是貼身伺候許久,知道嘉靖的一些小習慣,皇帝低頭往往是為了掩飾眼神的波動,現在的皇帝一舉一動都是極為的小心,就算是內宮的太監和宮女們也不摸不到什麼規律。
=來,他可是親眼看到的,某個貼身的伺候的太監,因為從飲食中發現了皇帝愛吃什麼菜,第二天特意的囑咐小宦官們把這道菜移到皇帝的面前,結果被嘉靖發現,當時還給予了褒獎,不過隨後幾天就是找了個理由處死。
“茲事體大,九邊駐防乃是朝廷的祖宗規矩,朕也不能隨意的改動,既然各位愛卿都是對裁撤表示贊同,那就行文天下,交天下人去討論吧!”
那些文臣們事已至此了,當然沒有什麼反對的道理,而且更深一層去想,九邊的軍人是這個國家地位最高的軍人之一,而且在政治上也有一定的發言權,如果把這些人剝離出去的話,唯一還有差不多影響力的,也就是勳貴們了,可是這些勳貴在目前的舉國皆商的體制下面,和文官們幾乎是穿著一條褲子的。
刊發天下人議論,說白了也就是天下的文人,這輿論還是把持在文官的手中,結果依舊是贊同。
明朝的文官們代步的工具裡面並不像是清朝那樣,全部是坐轎,也有許多人是乘馬,文人身上還是有些武風。不過內閣大學士這些人,這麼多年熬上來,就算是有騎馬的本事也沒有騎馬的身體了。
在內書房的小朝議過後,二十幾名官員各自的乘馬坐轎回宮,一一的散去,夏言和嚴嵩算是文臣百官的首領,他們兩個人以往都是最先走,不過這一次卻留在了後面,兩頂轎子停在廂房那邊。
轎伕和長隨們都是遠遠在一邊,夏言和嚴嵩都是若無其事的坐在了轎子上,反正薄薄的轎簾也不會影響雙方,聲音壓得很低,而且也不像是交談,只是你一句我一句:
“當今聖上英明神武,還記得檢地案,不動聲色的調兵進京,真是帝王心機!”
“裁撤九邊,定然會惹得那些武人怨望,要是被有心人利用,豈不是禍事。”
“我有一妻弟,乃是出塞行商的商人,近日就要出行……”
第四百四十六章 他和她看到的
和那個樓船擦肩而過之後,果然接下來的路程都是無天下太平的模樣,按理說,水上的盜賊基地肯定不光是在船上,畢竟是大湖大泊都是有大實力盤踞的,這些散匪不可能在其中藏身。
所以這些匪徒隱藏的地方必然是在河岸兩邊的陸地上,一艘樓船的巡視顯然不會把這些陸上的隱蔽處處理乾淨。這些匪徒往往就是沿岸村子裡面的村民或者是守法良民,顯然,這些人也是被清除掉了。
這說明,江南十三商會的力量顯然不光是在水上,控制住了漕幫這麼簡單,他還有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