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女中的學生自居。
○他們穿不穿一女中的制服啊?
□他們不穿一女中的制服,但是唱一女中的校歌,領一女中蓋了大印的證件。
○他們能不能升到一女中去讀高中啊?
□當然不能。但是他們去考別的高中,用的是一女中分部的學歷。
○這可真有意思。這種有意思的事情我沒趕上,那怎麼辦?
□你讀的學校,總該也有些事情很有意思吧?
○我們的學校緊靠在鐵路旁邊,火車經過的時候,教室裡地動山搖,玻璃窗嘩啦嘩啦響。有時候,火車經過,我們正在考試,同學們趁機會通通訊息,老師一點也聽不見。這種事情也能寫嗎?
□你要是問訓導主任,他一定說這種事既不能做,也不能寫。我呢,我認為這一類的小淘氣,本來不該做,既然做了,倒是不妨寫出來。學生嘛,可以小淘氣,不能大淘氣,大淘氣可怕,小淘氣可愛。
作文三書》第五問(3)
○我開頭就寫這一段好不好?
□一開頭就寫考試作弊?那又不太好。再說,有些材料現在就可以寫,有些材料要留著將來寫,等你進了大學,回憶中學時代的生活,那時候寫怎樣趁著火車經過的時候把選擇題的答案念出來,更有意思。現在,我想,火車一天經過好多次,總不會都在考試的時候吧?
○有時候我們正在唸書,有時候老師正在講課。我們唸書的聲音,火車經過的聲音,常常混在一起。
□好,就用書聲和火車聲做“起”。
○我來寫:我們的書聲和火車的聲音,總是混雜在一起。
□加上形容詞。
○琅琅的書聲,轟隆轟隆的火車聲。
□這地方不要用“混雜”,一說“混雜”,書聲就醜了。書聲應該是很美的。
○改成“攪拌”吧?
□把整個句子念一遍。
○我們琅琅的書聲,總是和轟隆轟隆的火車聲攪拌在一起。
□“我們”兩個字顯得突兀,上面加上時間。
○三年來,每天早晨,我們琅琅的書聲總是和轟隆轟隆的火車聲攪拌在一起。
□你看這樣是不是好些?
○寫一句,就要費這麼多心思呀。
□推敲嘛。
○下面該“承”了吧。
□當然。下面你要寫書聲和火車聲是怎麼聯在一起的。
○因為學校就在鐵路旁邊。
□下面接著寫讀書和火車的關係,你們上學要不要坐火車?是不是坐在車上——甚至站在車上——也溫習功課準備考試?會不會坐在車上就像是坐在教室裡,坐在教室裡聽見車聲的時候又像坐在車上?把這些寫出來,一面托住“起”,一面準備“轉”。
○我現在要寫記敘文,怎樣轉才好?
□議論文的“轉”,是換個角度,說另外一層意思,記敘文的“轉”,多半是寫事情的變化。比方說,火車忽然不經過這裡了,鐵路拆掉了,萬華到新店本來有條鐵路,現在不是沒有了嗎?
○我們學校旁邊那條鐵路並沒拆掉。
□或者,火車照常經過,可是沒那麼大的噪音了,鐵路電氣化以後,火車走得又快,聲音又小。
○我們旁邊那條鐵路也沒有電氣化。
□或者,你轉學了,你換了一個學校。
○我也沒轉學。
□你現在讀三年級,再過半年,你就要畢業了,這是一定會發生的事情,你就從這上面“轉”吧。
○好。“再過幾個月,我畢了業,就要離開這個學校,聽不見這隆隆的車聲了。”
□別這麼快,這樣太急促了。先想像一下新學校是什麼樣子。——想不出來是不是?就寫你想不出來。
○好。“再過幾個月,我要畢業了,我要離開這裡,升入另外一座學校。我不知道那座學校在哪裡,不知道它是什麼模樣,但是我知道,我是不會再聽見這種隆隆的車聲了。”
□不要“但是”,“但是”已經藏在“再過幾個月”那一句裡。刪掉“但是”,不要馬上說聽不見車聲,先說別的聲音陪襯一下。
○好。“我知道,我得把琅琅的書聲留下,把爭吵不休的麻雀和熱情吶喊的蟬留下,把隆隆的車聲也留下。”
□換個比喻形容車聲,“隆隆”用得太多了。
○雷也似的車聲。
□把“雷”字改成複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