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說話,保證客觀、冷靜、真實。報道讀者非常想知道並且其它媒體沒有報道過的資訊。記者對這一事件的觀點和立場確定了他的調查方向和調查結果,也就是稿子的內容。“單薄”主要是指稿子的結構,就是基本上是幾個物件的採訪,編稿時可以多想一些小元素,這裡排出的版面也豐富一點,稿子的視角也豐富一點。
文字可以改變世界。要讓語言有生命力,不要言之無味,四平八穩,套話“社話”連篇,拘束生硬,再有力一點,再平實點,再準確點,俺印象中《南方週末》的一些記者的語言蠻好。
11、新聞評論
俗稱時評。
不表態,等於不存在。
一份沒有立場的媒體其實是一份弱勢媒體,一份只從自己所屬集團利益去說話,去欺騙大眾的媒體,是可恥的媒體——這些行話只能放在教科書上。
在新聞同質化的時代,如果沒有評論,就等於你站在一堆人裡面,別人都在表達自己,你卻沒有觀點。當然更可怕的是像中國大多數紙媒一樣去進行“太監”式的“表態”,看看俺們*大小報社評論編輯們編的寫的改的“新聞評論”,就知道我們基本上都成了“變性人”了。不陰不陽,不男不女,都混成了男人中的女人女人中的男人,總之一句話說得吞吞吐吐曲裡拐彎,過於“藝術”的評論總是顯得無力蒼白。這當然是因為生怕得罪了自己的米飯班主。
媒體永遠是站在大眾的立場上發言。俺不喜歡那種四平八穩的時評,也不喜歡那種貌似完美無缺義正辭嚴的,其實都是正確的廢話,至善反而至偽,就像俺黨在抗日時期新華日報上發表達的那些歌頌美國*的聖人社論。黨報大多數的時評都這樣。俺稱之為八股時評,還美其名說“理性,建設性”,其實沒半點性格。讀者並不需要你去教導。中國紙媒的評論,大都像被閹了的太監。
在做新聞評論,一定要擁有一雙“毒眼”,真正是站在你身邊正在地上爬行的人們的立場,只有這樣,才能看穿重重的迷霧,看出中國充斥在官媒上的假新聞,寫出真正專業的資訊分析來。真正的媒體,永遠是批評者的角色,透過批評來監督提醒政府。對於一份媒體來說,評論是靈魂。問題的關鍵之處在於,我們這些“媒體工作者”和小姐屬姐妹行業。我們已經慢慢忘記這副喉嚨原來可以說自己的話,是可以說點“人話”的。如果致力於做值得人尊重的,獨立的有自己聲音和立場,以顯示存在價值的社會公共媒體,也許我們還有從良的那一天。
12、觀點稿
能夠用採訪物件說的一句話做標題的稿。
這個人的身份肯定在當下十分的特殊,或是名人或是大眾紅人,其觀點可能會影響很多人或“某些人”。
如果害怕寫稿時忘了這位大佬的金言玉語,民工的辦法是:
在提出問題之後所要做的就是把握準這個人回答問題的主要觀點,只要把這個聽準確了,寫稿時一回憶,一切都會活了,而且寫觀點採訪的稿,是可以用自己的語言去表述被採訪者的觀點的。最重要的是不要歪曲了他的觀點,讓讀者誤讀,不然的話,本來是職業素質的事,卻會讓人懷疑你的職業道德,就不好玩了。
並不是被採訪都的每句話都要記錄,只記錄你認為對讀者來說重要的,對被採訪都來說也是他很想要跟讀者說的。那些拍破腦殼都想不起來的東東,說明對他的觀點的闡述並不重要。寫稿時,要善於抓住被採訪者的核心觀點,然後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所以在採訪時要學會去捕捉被採訪者給你所要的主要觀點。
13、策劃
俺也叫話題,專題、特別策劃、選題、話題、專題、欄目、節目。
一個專題做得好不好,民工覺得主要是看其是否具有傳播的兩個價值,一個是外在的傳播價值,一個是內在的傳播價值。外在傳播價值說白了就是這個專題好不好看,所選取的形式、內容、題材和角度,甚至主標題能不能吸起讀者的閱讀慾望,內在價值就是俺們這些民工真正想要通這個專題想“說的話”,也就是本媒體透過這個專題想要表達的立場觀點什麼的。如果傳播的外在價值和內在價值都不錯,那麼這個專題就接近完美了,當然到底如何,還得讀者說了算。
最容易觸動讀者眼球和神經,引發他們激動情緒的話題是好策劃的基本條件,比如房奴,城市治安,辦公室政治,民工,社保基金,醫藥黑幕、大學的各種“門”等。
做任何策劃都是為了解決我們目標讀者當下一些實際問題的,總是要對他們的人生有所幫助,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