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戰,竟然收穫奇效,使明軍深陷泥淖,無可奈何。
一直撐到宣德三年,黎利的春天到了。以保守和不思進取被稱為仁君的宣宗章皇帝,開始大舉削減開支……其中最重要的三項,內遷邊防衛所、停止鄭和下西洋,從安南撤兵,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消極影響。
明朝從安南撤兵後,黎利便以勝利者自居,倒也贏得了人心,遂於宣德三年建立了後黎朝,然後取得了明朝冊封的‘安南王國’,重新恢復藩國地位。後黎朝國勢一度達於鼎盛,但自大明正德五年,襄翼帝即位後,國勢漸衰。十七年後,權臣莫登庸篡位自立,建立現在的莫氏王朝……按照越南人的慣例,簡稱莫朝。
但是莫氏王朝先天不足……莫登庸的先祖為大明廣東移民,雖然祖上做過陳朝狀元,但到了他這一輩已經潦倒,莫登庸以漁夫因勇武而起,屢立戰功,逐漸掌握了軍權,最後逼黎朝皇帝禪讓,奪去了天下。他因為根基淺薄,又是武人篡位……雖然小小越南稱皇道帝,但其冠帶風俗,還是深受大明影響,不僅制度照搬,而且連重文輕武的惡習也學了個地道。
莫登庸怕生變亂,因此善待黎氏王族,先朝文武,遵守一切遵守後黎朝的法度。可是大多數後黎朝王族、文武豪族,依然逃竄或隱姓埋名,又或者聚眾成匪,反對他的統治。莫登庸和他的兒子莫登瀛四處平叛,撲滅了大多數叛亂,除了它命中的宿敵……後黎舊臣阮淦在逃奔哀牢後,得到了哀牢國王的支援,但眼見一支支比他強大的義軍被撲滅,阮淦意識到要與強大的莫朝對抗,必須打出黎朝的旗號,於是他派人在國內遍求黎氏子孫,得昭宗子黎寧,立之。但他知道僅憑立個黎氏後人,無法打響復國的招牌,於是在黎寧繼位後,即派使臣到北京備陳莫氏篡弒之罪,乞王師為其復國,嘉靖皇帝命人前往雲南會勘,確認了黎氏的身份。並下旨切責莫氏的篡國之舉,命其立即歸位於黎氏,否則立即派王師南下平叛。
那時候,嘉靖皇帝還是個熱血青年,在聖旨被莫朝無視後,斷然派兵部尚書毛伯溫掛帥征討,毛伯溫調兵遣將,集大軍十餘萬吞併鎮南關,傳檄安南,佈告民眾,大有滅此朝食之勢。
見大軍壓境,輿論迫人,安南軍心大亂,莫登庸坐臥不安。他考慮再三,於是遣使乞降,先降書和安南的地圖與戶籍,後更是親率大臣十餘人,赤膊自縛於鎮南關請降。
於是毛伯溫飛章報奏朝廷,嘉靖皇帝十分高興,很快釋出詔書,把安南王國改稱安南都統使司,將其行政地位由屬國降為屬地,併入中國版圖。莫登庸對此毫不介意,心安理得地對明自稱都統使、對內卻繼續稱帝建元。但不久之後,他就發現大事不妙了,他獻國的舉動被許多安南國人不齒,私下將他罵為‘國賊’。
而其南方的黎寧,卻因為得到了明朝的確認,成為了許多黎朝舊人心中的不二國君。此消彼長間,於是風雲鹹會,義聲大振,黎朝舊臣無不歸順。這時候莫登庸又卒了,阮淦抓住時機,大舉北伐,所至遠近降服,一度形勢大好。但五年後,阮淦被莫朝降將毒死,其北伐戛然而止。但莫朝也受困於內亂,並未抓住時機反攻,此後莫朝多侷限於山南以北。稱北朝。以南屬黎氏,為南朝。南北對峙局面形成。
阮淦去世後,其子鄭檢繼續掌握黎朝軍政大權,雙方各有攻守,但總體是黎朝佔優。不過大明隆慶二年,鄭檢去逝,其勢力不分伯仲的兩個兒子鄭松、鄭檜爭權奪利,導致內亂。黎朝重臣立郡公看到鄭氏兄弟內爭,率眾降於莫,莫朝賜爵先郡公,並讓他擔任嚮導,謙王莫敬典率兵十餘萬,戰船七百艘,首先向鄭檜進攻。鄭檜自度不能支,乃率眾降於莫。也有不願降莫的將領,率軍退入安場關,與鄭松會合,艱難維持。莫朝形勢一片大好,大有統一整個安南之勢。
但就在這時候,自我膨脹的莫朝,竟然出了一大昏招——國王莫茂洽受到韋銀豹的蠱惑,派出三萬軍隊,與他共御明軍。按說莫朝至少表面上,一直是尊奉明朝的,不該趟這渾水,但莫茂洽有他自己的考慮……因為他即位時尚為沖齡,由謙王莫敬典主持軍事,應王莫敦讓主持內政。這兩位都是莫太宗的兒子,莫茂洽得叫二爺爺、三爺爺。可想而知,兩位爺爺會不會把幼主當盤菜了。
莫茂洽自幼便在兩位爺爺的陰影下長大,尤其是他二爺爺莫敬典,作為統帥討伐南朝,眼看就要取得全面勝利了。這讓青春期的皇帝十分焦慮,準確的說,是讓他的母后十分焦慮,於是母子倆一合計,如果能取得那一大片相當於另一個安南的土地,自然可以樹立自己的威望,不至於被莫敬典動搖了皇位。於是竟揹著兩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