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實際上,存在更多的是小獎項的簡單頒獎儀式。
就比如這一次沈洋獲得了‘世界運動科學年度傑出貢獻獎’,這個獎項一年評選一次,獲獎者有三個人,從頒獎頻率和獲獎人數算起來,似乎也是個不錯的獎項,可運動科學界實在太小太小,小到所有從事行業的人,全部堆在一起還佔不滿一個小型足球場。
把這些人分散到世界各地,可以想象人數是有多麼稀少。
在如此少的人數基礎下,即便是十年評選一次的獎項,也根本無法熱鬧起來。
不僅僅是運動科學,事實上,全世界大部分學術類的獎項,評選過程都很嚴謹,可最重要的是過程,而不是頒獎的時刻,那根本就沒幾個人在意。
正因為如此,沈洋才建議‘把獎盃快遞過來’,反正頒獎也不會有人看,連個錄影的媒體都沒有,也不會有電視臺之類的直播,去不去領獎沒多大區別,可惜他的建議遭到了俄亥俄州立大學的拒絕。
沈洋就不得不自己跑一趟了。
這一次去美國,完全是為了領獎,他輕裝從簡的一個人去了,只打算呆上一天,然後就坐飛機返回。
俄亥俄州立大學知道沈洋的行程後,還是有那麼一點準備的,他們組織了一次專門為沈洋準備的運動科學演講,邀請大學裡的學生來聽講。
這個環節是突然加進去的,完全是臨時決定的。
“我們應該讓沈來做演講,他得到了獎盃,理應在大學進行演講。”
希爾頓說道。
這也算美國科學界的一個‘傳統習俗’了。
一般在拿到什麼學術的獎項後,第一件事都是去周邊各個大學做演講,幫助主辦方吸引注意力的同時,也用學識證明一下自己有理應得獎。
當然,中途也少不了同行們羨慕嫉妒恨的挖苦。
去年就有個很有意思的事情,一個麻省理工大學的教員,憑藉對生物基因學的研究,拿到了一個鼓勵性質的學術獎項,在領取了獎盃之後,就到哈佛大學裡做演講,結果學生們完全不買單,得獎的教員才只有三十出頭,本身有點宅男的習慣,遇到大場面就怯場,結果演講的時候,什麼東西都沒說出來,得到了學生的一片‘噓’聲。
最後評選獎項的委員會認為,這名教員的學識不足以拿到獎項,又被獎盃給了另外一個研究物理學的教員。
這種事情還真是有點不可想象。
不管怎麼說,面對名校的學生去做演講,其實是個有難度的挑戰。
若是有準備、有演講稿,照本宣科的去唸,當然就沒關係了,但俄亥俄州立大學,根本就沒有通知沈洋要做演講,就等於是來個‘突然襲擊’。
沈洋進入俄亥俄州立大學後,直接找到了頒獎的大型教室,隨後在一眾學生的目光下,領取了小獎盃、證書以及三十萬美元的支票,中途連基本的寒暄都沒有。
隨後希爾頓就要求沈洋做演講了。
演講?
沈洋有點驚訝,他轉頭教室裡的幾百學生。
剛才領獎的時候,他就感覺奇怪,領個小獎,怎麼還有這麼多學生來。
他可不認為俄亥俄州立大學會組織學生歡迎他,美國人不會有歡迎重要人物的習慣,別說是他,一個華夏的研究員了,即便是美國總統要來,討厭他的學生,都敢過去扔西紅柿。
誰能指望這些人會聽校方的組織去歡迎別人?
沈洋有點臉色發黑。
這也正式旁邊希爾頓一眾教授們樂於見到的。
儘管其中有幾個,是獎項評選委員會的人,他們也投了支援沈洋拿獎的一票,可歷來文人相輕,他們對於一箇中國人拿獎,心裡感覺還是很不好的。
現在就該讓這傢伙出醜了!
在絕大部分人看來,臺上的年輕中國人肯定很尷尬,因為他對此沒有準備,另外,他才只有二十出頭,儘管研究領域做的不錯,可面對幾百人要演講,肯定還會有一點怯場。
這並不奇怪。
全世界的科學界頂尖人物,大部分都可以用‘書呆子’來形容,他們接觸社會的機會不多,也正是如此,才能一心撲到研究上,並且能有突出的成就。
眼前的年輕中國人肯定也不會是例外。
很多人都準備看笑話了。
沈洋站在臺上,虛眯著眼看著臺下幾百個目光,心裡還真有點發虛,畢竟是幾百人啊,最重要的是,他對於要進行演講毫無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