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里深處直接噴湧上來,把沿途聯邦戰鬥機械一掃而空。
如果說第一次天坑事件由於聯邦軍沒有防備無法避免,那麼第二次失誤陸軍指揮部多少要負擔一部分指揮責任,這次意外地得到軍部支援,西澤指揮官避免了被撤職的下場,但是如果後面戰鬥中仍然無法取得進展,大概西澤自己也會羞愧辭職。
參謀小組事後經過縝密分析,認為聯邦軍想取得突破,必須更改目前遙控的戰鬥方式,在地下建立穩固基地,這種基地應該能夠抵禦恩斯特人大當量炸彈的襲擊,建立了穩固基地之後,聯邦軍在基地附近,可以重新奪回戰術上的優勢,等於和恩斯特軍拉平差距。
派遣聯邦軍戰士進入地下坑道,這並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變幻陣’系統對指揮者依賴嚴重,每損失一名操控者,就可能造成數千甚至上萬戰鬥機械失控,為此,西澤才特別派遣副官常駐研究院,催促他們開發出這種為保護操控者特別設計的球形防禦工事。
五米直徑的球狀防禦工事,內部空間只有幾個立方米,可以容納四到五人,這也是一個聯邦機械團操控者的總數,它的外殼分為三層,最外層是多層複合裝甲,具有良好的韌性和硬度,可以有效抵禦外 部衝擊,第二層為固態凝膠,主要起緩衝作用,內層為複合材料,加裝了一些指揮用的電子裝置。
防禦工事外殼總體厚度將近兩米,如果不是被一下摧毀,就能保證內部人員基本生命安全,兩側各有一道閉鎖門,可以透過管道連線起來,這種裝置就是軍部為操控者準備的指揮室,它將被安裝在地下基地裡面,起到庇護所的作用。
參謀小組利用指揮部的大型光腦模擬,證明這種球形防禦工事有良好的安全性,在爆炸點十米以外,就能保證八成以上的生還率。不過在模擬建立地下基地的時候,卻遇到了困難,無論是單體大面積基地,還是多數量小空間聯合基地,都被恩斯特軍摧毀,光腦模擬的結果,等於地下基地這個設想很難實現,除非恩斯特軍留給聯邦幾個月的時間,才有可能建成。
聯邦方面沒有恩斯特人的超級膜技術,支撐基地穹頂仍然採用鋼架結構,超過一定體積的金屬支撐結構,必然存在幾個要害點,只要它們被摧毀,整個鋼架就會崩塌。
就算恩斯特人的超級膜技術也一樣存在缺點,它只是在吸收衝擊波方面具有優勢,如果聯邦軍隊能接觸到膜體,一樣輕易破壞掉。
幾位參謀冥思苦想之下,歐南中尉提出了替代方案,那就是以攻代守,依然延續‘濁流’計劃的思路,把建立地下基地當作一個陷阱,當聯邦軍挖掘地下空間的時候,恩斯特軍必然派部隊襲擾,只要讓敵方相信聯邦確有建立永久基地的決心,恩斯特人必然會加大破壞力度,這樣聯邦軍就有機會循著對方的路線,找到對方老巢,只要能定位恩斯特人的地下城市,這場戰爭就有了勝利的希望。
以恩斯特人保護自己地下城市的決心,肯定是寧可犧牲自己,也不願暴露地下城市的位置,所以聯邦軍的戰鬥機械,已經不適合反跟蹤的任務,地面研究院在安全部一種微型諜報裝置上做了改進,製成一種極微小的序列通訊裝置。
研究院把這個小裝置稱為‘細伢’,體積不到兩個毫米,甚至比米粒還小,它不是以傳統的射頻作為通訊手段,而是以聲波和光訊號實現群組聯絡,聯絡距離可以高達數百米,由於體積微小,可以偽裝成沙粒、金屬碎片等等,附著到敵人身上,很難被發覺。
‘細伢’本身沒有行動能力,需要手動佈設在敵人可能的進攻路線上,只要數量足夠多,就能隨著敵軍的撤退返回,標註出一條路線來,從而探知敵人城市。
地下巷道的黑暗無聲環境,十分適合‘細伢’這種特殊裝備發揮特長,參謀組根據敵人進攻頻率估計,他們的城市距離聯邦巷道最深處,不會超過五十公里,按每公里四個‘細伢’計算,最多隻要兩百個就能完成任務,而兩百個‘細伢’才一個指甲蓋大小的一堆,吸附在敵人任何單位身上,都很難發覺。
西澤指揮官對這個計劃很支援,當然西澤指揮官現在也只能相信參謀組,雙方面臨共同的壓力,是一條線上的螞蚱,如果再次失敗,誰的下場也不會好過。經過十天的準備,當一批新的單體挖掘裝置到位之後,聯邦軍馬上開始試行。
第二十九章 迫近
恩斯特軍實施地下打擊之後,預計聯邦侵略軍會吸取教訓,暫緩地下進攻,沒想到相隔十幾天,就開始修復地下通道,仍然頑強地擴充套件地下巷道網,根本不把數十萬的損失放在心上。
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