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選摘這本書,慢慢讀出一些味道來。
當時的聯邦剛剛熬過黑暗動亂時期,百廢待興,聯邦迫於戰爭壓力,為提高工業效率,廣泛使用工業機器人代替人類工作,使得人類的技能知識與智慧機器差距愈加明顯。
另一方面,聯邦軍在同外族的戰爭中已經站穩腳跟,開始戰略反攻,兵力缺口增大,迫切需要一種部隊提高戰鬥力的方法。
托夫勒博士就是在這種情形下,聚集了一批聯邦頂尖研究人員,開始個人能域體系的研發,可以預見,當這套系統在聯邦推廣之後,作為創立人的托夫勒博士,不僅會獲得巨大的榮譽,還會被在聯邦的歷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筆。
凌柯記得,導致最後托夫勒離開的起因,不過是博士不同意在能域體系中增加社交域而已,當初看到這一節,凌柯覺得托夫勒博士有點小題大做,現在看來,恐怕這裡面沒這麼簡單,一方面是功成名就、名垂青史,僅僅需要增加一項能域指標,另一方面卻是失去能域開創者的頭銜,得到的或許僅僅是內心的安寧。
就算凌柯不是科學家,他也知道保持學術獨立性的重要,星雲研究院從來不干涉終身院士的研究方向,而聯邦中央科學院這方面品行就相差很多,軍事研究院甚至能把手直接伸到軍隊中,從這一點上看,聯邦科學院的名望始終在星雲研究院之下,真是一點也不冤枉。
看完這本日記選摘,凌坷意猶未盡,又下載一批科技史類的讀物,讓利維坦一邊演示一邊講解,利維坦在這方面具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功效,原本枯燥無味的史料性讀物,經過超腦的具象化,變得趣味十足,雖然速度不快,但當作業餘時間的消遣正好合適。
超速學習速度雖快,那都是帶著功利性的目的,科技知識可以算這個時代最強的力量,凌坷知道自己那怕是學習一生,也一樣趕不上艾芸的水平,這一次熟悉科技史純粹是興趣驅使,跟任何人無關。
新組建的‘變幻陣’軍團,白天的時段,都在西狄戈基地附近的凍土地帶訓練,隨著後方的戰鬥機械補充進來,陸續成立了第六到第十五軍團,不過仍舊以頭五個軍團熟練度最高。
西狄戈陸軍基地地表,即使是白天的溫度也在零下二十多度,陸軍軍服的調溫功能對於這種低溫也不是很管用,凌坷他們這些指揮者一般都進入載人戰鬥機械內部進行操控,現在他們使用的是軍事研究院最新設計的‘飛莢’系列。
軍研院在‘飛莢’系列上不計成本,一臺‘飛莢’已經相當幾十臺普通戰鬥機械的造價,它配備了雙動力系統,除了底部的履帶式底輪,機體還裝有反重力引擎,必要時可以飛離地面,以數百公里的時速飛行。
‘飛莢’的設計參照了飛行坦克的技術,近年來由於造價過高,飛行坦克已經逐步退出陸軍裝備庫,‘飛莢’的正面裝甲厚度四十五厘米,帶有隱形塗層,全長四米七,高一米三,外形低矮,唯一的武器是一部多功能發射架,可以使用功能不同的制導類彈藥。
從‘飛莢’的配置是就可以看出,軍研院把保證指揮者的安全列為最高目標,‘飛莢’能跑能飛,機體低矮,裝甲厚實,自帶隱形塗層,設計者幾乎是把所有能想到的安全手段都用在上面,儘管如此,軍方還是對研究院的設計不放心,又委託生產部門生產一種類似機體‘防伽’,除了沒有昂貴的反重力引擎外,外形完全相同,給每個團配備了數百臺‘防伽’,每名操控者三臺‘飛莢’,這一切都是為了防備敵方擊毀指揮者,從而導致整團戰力崩潰。
新軍團在西狄戈星訓練的時候,刺刀要塞同樣也是一片忙碌,伊斯特伍德將軍需要給參謀部提供詳細情報,不僅是畢達斯星上的敵方分佈,還是降落地點選擇,都需要最新的地面資料,第十艦隊的輕型戰艦不間斷地從近地軌道飛過,取得最新地面影象,從要塞出發的數十個偵察小隊,已經偷偷在地面上收集敵方情報,供參謀部決策使用。
儘管軍部對後方插手西部戰場這件事不滿,但如果前線戰事失利,最大的責任一定是軍方的,所以登陸畢達斯星這個行動,軍部還是盡力去完成原定的計劃。
按照以往的經驗,像這樣幾個大部互相配合才能完成的工作,中間過程磕磕絆絆,最後一定會延誤時間,但這次卻有所不同,這次登陸計劃涉及的參戰人員很少,只有區區幾萬人,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籌備的難度。
最為緊迫的運力問題,有了議會的撥款,直接調動聯邦境內的民用運力,進展也算順利。
在臨近議會限定日期之前,參謀部作出了整個計劃,首批登陸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