們詮釋了怎樣一個江湖呢?
梁羽生筆下的江湖門派,門規也是非常森嚴的。無論邪正,有門派就有門規、就有行事準則。而在他眼裡,這些門派即使是所謂的“邪門歪道”,也有自己最基本的行事底線和大義原則。他的小說,將虛構人物和事件,置入武俠故事的背景中,以此來強化歷史氛圍。
在梁羽生的眼裡,江湖即使也有紛亂、也有恩怨,但是江湖也是人的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應該有尊師重道,也應該有是非黑白,更應該有真理和公義!
梁羽生筆下的江湖,哪怕不問世事,但是公平、公理、公義,是必須維護的。他的江湖,不但是一個讓武林人士行走的地方,更是一個讓俠客成長、讓道義能夠得到伸張之處。他的江湖,是一個脈絡分明、人人(如果最起碼還是個人的話)都秉持著人性最低起點的人性化江湖。
這也是梁羽生綜述自己與金庸的作品區別之處:“金庸擅邪我擅正。”——金庸擅長刻畫人物內心“魔鬼與天使混合”的複雜之“邪”,而梁羽生則擅長講述歷史變遷、事件背景之“正”。
關於“梁羽生”這個筆名的由來,也有過不少的猜測和解釋。
一般人認為是“白羽學生”之意,白羽是過去一位寫武俠小說的老作家。但是也有訊息報道,梁羽生曾說自己這個筆名另有其意,但暫時還秘而不宣。有訊息稱,他已委託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副總編輯孫立川先生在他百年之後再講出原委。
如今大師逝去,有人出來分析說,“梁羽生”三個字,其中隱隱暗含著這樣的一層意思:梁朝的佛道修行者。因為梁羽生曾說過,他最喜歡的朝代是南北朝時期。“羽客”、“生公”正是淵源於南北朝時代。“羽客”是古時道士的一種自謙的說法,道士也稱道人、羽士、羽客、羽衣、羽人、黃冠等。而“生公”是指南北朝時期梁朝的一位高僧,傳說他向頑石說法,說得石頭都點頭。
是以,“梁羽生”由來的謎底,也亟待解開。
揮別!一代俠儒梁羽生(4)
除了梁羽生,也很少有武俠作者(尤其是男作者)筆下能夠刻畫出深刻的女性(俠)形象。正是出於對女性的尊重,使梁羽生筆下塑造出來的女性(俠)形象豐滿而奪目,這也是為什麼梁羽生的女讀者,比起幾位武俠大師的女讀者要多得多的緣故。
美人如玉,英雄相思,劍氣如虹。
有了玉羅剎、厲勝男這樣敢愛敢恨的“女魔頭”,誰還敢說女人軟弱?有了谷之華、柳清瑤這樣的一代女宗師,誰還能說女人無才?有了武則天、上官婉兒這樣的女帝與奇英,誰還敢說女人無智?有了呂四娘、武玄霜這樣襟懷坦蕩的女俠,誰還能說女人無德?
最美的女子在梁羽生這裡,最豪情的女子也在梁羽生這裡,最奪目的女子也在這裡更比比皆是!梁羽生的筆下,何止一幅百美圖?
大師已去,未來者誰?
誰還能把江湖描述得如此義薄雲天?誰還能把武林刻畫得如此大義凜然?誰還能把女子塑造得如此瑰麗多姿?
文/佔戈
連結:梁羽生生平大事記
1924年,出生於廣西蒙山縣,本名陳文統。
1945年,考入嶺南大學,先學化學,後轉入經濟系畢業。
1949年,嶺大畢業。經嶺南大學校長陳序經介紹,7月進入香港《大公報》,初任翻譯,後改任副刊編輯。
1953年3月至1956年8月,在《新晚報》副刊開《茶座文談》、《李夫人信箱》等專欄。
1954年1月17日,香港太極派掌門人吳公儀與白鶴派掌門人陳剋夫在澳門進行擂臺比武,轟動港澳。同年1月20日,梁羽生的第一部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開始在《新晚報》連載。
1957年…1958年,《江湖三女俠》、《七劍下天山》、《白髮魔女傳》等改編成粵語電影。1960年代初,《萍蹤俠影錄》、《雲海玉弓緣》等幾部小說相繼改編成國語電影。
1977年6月8日,應新加坡作協邀請,在新加坡國家圖書館作有關武俠小說的專題演講。
1979年8月歐遊時,在英國的伯明翰與華羅庚教授相識。華喜讀武俠小說,“武俠小說乃成人的童話”之語,即為他們初次會面時所說的。
1980年10月,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萍蹤俠影》,即香港版之《萍蹤使影錄》。
1981年2月,廣州《南風》週刊開始連載《白髮魔女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