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深地思索當中,大義和大業究竟是兩者不可兼得還是正如他們所說的,自己一意孤行,正在背道而馳走向一條不正確的道路呢?
陸炳不知道,他在思索,他在抉擇。
晚間的飯菜吃得不錯,不過敏銳的趙慿發現這看似熱鬧的背後有一絲隱藏的不快在陸家人中間,而陸繹可能是捱了打,他的背部有些僵硬透過衣服隱約可見那麻布包裹的痕跡。而那個之前有過一面之緣的魏和臉上則多了一道鞭痕,痕跡清晰可見依然有些滲血,應該是今天新添上的,一時間趙慿有一種直覺,只怕自己想要結盟的事情要從此擱淺了。
但出乎趙慿預料的是,陸炳並沒有一口回絕,也沒有故意抻著趙慿。慢慢悠悠決口不提此事,趙慿提起陸炳卻總是岔過去,最後追問之下。陸炳反倒是說明日白天細細詳談,這讓趙慿尤為開心。而陸炳也親自給魏和和兒子陸繹斟了酒,這兩人一個當過叛徒一個並非親生,但此時對陸炳可謂是忠心不二,即便陸炳鞭打兩人,兩人也不記恨陸炳,反而為現在這番斟酒而感動萬分。一飲而盡不言中。
第二日的商談格外順利,陸炳答應了趙慿結盟的要求,趙慿則獻上了陸家先祖印記並代表趙氏皇族簽下合約。聲稱兩方平分江山和睦相處等等等等。趙慿歡天喜地,陸炳表面歡喜實則不以為然,因為合約本來就是用來撕毀的,一旦大明完結戰爭結束。那陸趙兩家的戰爭就即將開始。而依照目前的局勢,不出意外這些流亡海外的宋朝皇室後裔毫無勝算。
陸炳並未深究這夥人究竟是不是皇家後裔,因為這不過是個造反的由頭,成王敗寇是與不是皇家後裔毫無關係,歷史也是勝利者書寫的,故此他們是否是真正的皇室後裔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誰才能笑到最後。誰能登上九五大寶,就算說自己是神仙也沒人會反對。
陸炳決定採納魏和和兒子的建議。有了他們的提議後,陸炳細心觀察。發現手下絕大多數的將領和文人皆是這種想法,眾意難違陸炳也只能搏一搏了。不過陸炳是穿越而來,那個疑慮依然壓在他的心頭,明後是清,明朝最後一個正統皇帝是崇禎帝,而非嘉靖皇帝朱厚熜,那麼如果這就是真實的歷史,那麼自己是否代表著最終的失敗。造反失敗的下場只有一個,那就是死。
依照陸炳穿越前不多不少的歷史知識,他覺得自己所在的這個時代和真實歷史基本吻合,那麼果真是以失敗告終嗎?但沈青山的那本《大錦衣》卻與陸炳平生經歷毫無出入,哪怕是有些話都說的一樣。這並不是一本史書,只不過是一本網路小說,就算是史書也沒有如此準確,因為即使是一字一句記錄也和真實歷史有所偏差,但如今卻很是吻合。陸炳陷入思索,莫非自己所在的這並不是一個真實的歷史,陸炳只不過穿越到了這本書中,成為書中的人物。那本書後半卷的丟失是否意味一切未定,又是否是天意,註定後面的歷史要靠陸炳自己書寫,若是這般那還有一絲勝率。
這些問題疑惑壓在陸炳的心頭,讓陸炳思來想去輾轉難眠。但日子還要繼續,這場仗也遠沒有結束,戰爭繼續開始,可陸家軍全軍上下皆有不同的氣勢,一股肅殺之氣籠罩全軍。陸炳雖未明示,但也有暗喻,各級將領都領悟了現在陸炳的心意。而今不再是一場保家衛國之戰,而是一場爭奪天下的戰爭,每個人必然打起十二分精神,封王拜相就此一舉!
這對陸家軍或許是件好事兒,再也不用畏頭畏尾了,但對朝廷兵馬來說卻是一件毀滅性的打擊。陸家軍主動出擊,勢如破竹如摧枯拉朽一般打的朝廷兵馬節節敗退。戚景通有心殺敵無力迴天,畢竟兩方的軍事實力差異太大了,先前陸家軍還是防禦狀態頗有些畏首畏尾,畢竟是在自家土地上打仗破壞不能太大,而今卻沒了這些顧慮宛如下山猛虎一般,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反倒是破壞更小了,速戰速決毫無拖泥帶水。
戚景通不禁仰天長嘆,對著遠方遙相呼應:“文孚,你終於真的反了,但願你能成功,給大明百姓新的明天,但你我道不同不相為謀,在你成功的道路上還要踏著我的屍首前進,來吧,我就是你問鼎天下的第一關。”
—————————————————————————————————————
戚景通是個良將,雖然有時候做事略微死板一些,但他打起仗來卻十分靈活,實打實的是個帶兵的好手。在山東四方圍困的情況,明明敵強我弱敵眾我寡戚景通依然能鼓動士兵進行拼死式衝鋒,更別說現在了。陸家軍在出擊之中也受到了重重阻礙,並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雙方打得十分慘烈,總體上陸家軍和朝廷兵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