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蘇軾的博學,竟然還不知道海上運輸還有這風俗,等他時候檢點,發現那些金塊足有五百兩,銀塊也有一百多兩,至於散碎銅錢更是多達數千枚後,他隱約猜到了趙興的想法,但他只是一聲嘆息。
給蘇邁的禮物是兩隻箱子,趙興要回了那柄刺劍,回送給蘇邁四柄日本打刀、一柄太刀,還有十來柄解手刀,而後是三副備中產的鎧甲,幾件皮甲……另一箱則是的高麗銅器。
送給兩位夫人的是成箱的綢緞。蘇迨與蘇過小,兩人分得一箱子的高麗玩偶。
蘇遁獲得的百啐禮最為豐厚,小孩需要的童衣整整一箱,然後是一箱布偶玩具、金銀鎖、金銀項圈……最珍貴的是一個玉盤外加一粒珍珠。
僅僅這一粒珍珠,立刻使蘇軾大驚失色,他慌忙拒絕:“離人,這東西孩子用不起,折壽了,你趕快收起來。”
兩位夫人微微露出詫異的神情,蘇軾卻沒有解釋,他嚴厲的用目光示意趙興。既然蘇軾不顧忌諱提到了折壽這個詞,又連連用眼色催促,趙興趕緊收起了這份禮物。
事後,蘇軾很嚴厲的叮囑在場的諸位,禁止將看到的東西說出去。看到蘇軾的恐慌,趙興明白了——他認識“走盤珠”。這位學者雖然從來沒見過“走盤珠”,但他看到那顆珍珠的形狀,立刻想起了相關傳聞。
既然走盤珠送不出去,趙興反手從身上掏出一個布囊,隨手塞給王夫人:“這是學生在倭國買到的幾粒珍珠,比起剛才那粒差遠了,恩師且收起了,給夫人做幾副珠飾吧。”
蘇軾覺得很為難,趙興自始自終沒有表現出見外的神情,他是從心裡拿蘇軾當作了親人。只看他將價值連城的走盤珠都毫不顧惜的送出來,就知道這是位性情中人,他雖然表現出賺錢的急切,但從這個行為上看,他其實對錢財並不在意。
還要拒絕嗎?說實話,蘇軾想看看布囊裡的珍珠再做決定,但轉念一想,還有什麼珍珠比走盤珠更加珍貴,所以他猶豫了一下,用沉默的態度表示了預設。
他來不及反對,某位心急的客人已經來了,權衡之下,他把趙興的事放在一邊,急著接待客人。
程阿珠一直站在旁邊,從頭到尾一句話都不說,對於趙興的慷慨,她連眼睛都沒眨,她那雙似水的眼睛只看見趙興的存在。
趙興躬身告退,蘇邁從他的新收穫裡撿起一把解手刀,跟著趙興前去試刀,等到了驢身邊,他才發現孩子們手上都有一把類似的刀。他們也在做著蘇邁想做的事情——試刀。
刀很鋒利,有了蘇邁這位大人參加,不一會兒,屠宰工作已經完成,驢皮被切成小條,扔到大鍋裡熬煮,驢肉則被切成小塊,孩子們熟練的忙著醃肉燻肉,那些骨頭則被燉成了湯。
中午時分,客人三三兩兩的到了。代表徐知州出席的是一名小官,他帶來了徐知州的問候與禮物。
百啐宴是驢肉大餐。大塊的驢骨湯被分給四處鄉鄰,精細的驢肉則被做各種菜餚,端上宴席。
今日的主廚依然是趙興,這也是參加者最期待的事。上次在招待王鞏時,趙興曾經展露過一次廚藝,令王鞏在隨後的中秋聚會上念念不忘,那些詩人朋友被他的描述所吸引,對趙興展示的美味垂涎欲滴。
奈何趙興的身份擺在那裡,不是誰都能逼他下廚的,更況且此人神龍一現,黃州城裡再也找不到他的身影……於是,所有受邀人都對這場宴請充滿期待,他們希望能證實王鞏的說法,並親身感受之。
這次他們如願以償,趙興展示出的手藝比上次還出色,因為經過這次海貿,他以最大限度的收集了各種香料(佐料),菜餚之豐富,花樣之繁多,令人歎為觀止。
宴席進行到一半時,蘇東坡喚進趙興,很正式的向他的朋友介紹這位古怪門生:“諸位,這是劣徒趙興,字離人……離人,這位是黃州監酒樂大人樂京、這位是岐亭監酒胡大人胡定之,這是樊口詩人潘大臨潘君孚……”
趙興對前面的幾位官員不過點頭而已,但聽到潘大臨這個名字,驚問:“可是‘滿城風雨’潘大臨?”
一身布衣、卻坦然的坐在席上的年輕人不亢不卑的回答:“正是!”
趙興不為官員變色,而為潘大臨而動容的神情,正符合當時的風尚。
宋人都這樣,一個雖然沒有官職的白衣,只要他才華橫溢,寫了幾首絕代好詩,便可以大搖大擺的坐在官員滿座的酒席上,而官員們還要把他稱之為“白衣卿相”。
面前這位潘大臨不是因一首完整的詩而名動公卿的,那首詩他只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