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言,和周先生異曲同工,都是擒賊先擒王的妙策啊!好!好!”
“將軍,且不可輕敵冒進。將軍從大澤鄉到陳縣,所向披靡,勢不可擋,威震四方。但是,將軍必須明智的看到,秦朝擁有三十六郡,上百萬軍隊,將軍雖有戰無不勝之威名,但無六國之厚基,僅僅佔領不足十縣,便冒然西進,攻取咸陽,恐怕將軍心有餘而力不足。依老朽愚見,將軍應立足陳縣,四面攻城略地,擴大勢力,才能總攬全域性,成就霸業。”曾做過秦朝的博士孔鮒,提出截然不同的策略。
“夫子之言差矣。目前義軍氣勢正盛,所經各地,勢若破竹,且不可貪地盤而喪失破秦良機。只要大軍趁虛而入咸陽,據皇都而輻射全國,以天子威儀號令天下諸侯,則大業必成。若只想和各路諸侯爭奪地盤,壯大力量,必然給秦二世喘息機會。如果邊關幾十萬大軍揮師勤王,我等何以拒之?切不可錯過這千載難逢的機會啊。”周文竭力主張大軍西進,攻取咸陽。
“周先生力主西進,孔夫子諫議攻城略地,二者並非矛盾,皆為我所用。西進攻取咸陽,宜速不宜遲,攻城略地,宜快不宜慢,我們可分兵謀取。孔夫子說的對,秦朝有三十六郡,我們才佔了幾個,秦國有上百萬軍隊,我們兵力屈指可數,秦國有徵戰沙場的名將,指揮著裝備精良的虎狼之師,而我們的將領都是老白丁,我們的兵卒,都是毫無作戰經驗的莊稼漢,如果二世調守邊幾十萬大軍征討,我們必敗無疑。因此,我們只有趁蒙恬、蒙毅蒙冤被害,咸陽無將可用,無兵丁上陣,速率大軍,奪取函谷關,直取咸陽城,咸陽城破,二世被誅,秦朝無主,必人心渙散,各行其是。而我們則居高臨下,號令諸侯,統攬全域性,天下可定矣!”
“將軍英明決斷,秦必亡矣。”房君盛讚陳勝謀略。
各三老、豪傑也紛紛稱是,陳勝謙虛一番,內心也頗為得意,趁此極佳心情,吩咐大排酒宴,款待來賓。
陳勝禮遇三老豪傑,魏人張耳陳餘也在此列。他倆根本瞧不起這些只會順情說好話的迂腐,更不願在這些人面前獻計獻策。因此,在*上一言未發,二人決定單獨求見。
張耳年少時是魏國公子無忌的門客,曾任外黃縣令,賢名遠揚。陳餘博通儒家學術,與張耳結成刎頸之交。秦滅魏後,張耳、陳餘逃離故鄉,隱姓埋名,伺機而動。當他們聽到義軍的訊息,立刻前來投奔。
陳勝現在是求賢若渴,張耳、陳餘求見,陳勝喜不勝喜。雙方寒暄過後,陳勝不解的問道:“二位先生在*上一言不發,非要單獨見我,定有高論賜教。”
“賜教不敢當,倘有管中窺豹之見,面陳將軍,略表知遇之恩。將軍,三老豪傑們紛紛勸說將軍陳縣稱王,我們二人恰恰相反,想給將軍潑點冷水,若通著那麼多人的面,我二人豈不成為眾矢之的,落個人人痛罵我二人不識時務的東西。現在單獨和將軍見面,提出我二人的想法,將軍胸闊似海,必不介意,我二人也有個退路。”
“二位先生儘管直言,我洗耳恭聽。”
“將軍,六國亡,四海一,天下歸心,無可厚非。但始皇*,殘絕人寰,實屬無道,修長城,建阿房,造皇陵,耗盡勞力,掠盡財產,民不聊生,怨聲載道,殘暴至極的焚書坑儒,令天下讀書人髮指。二世胡亥繼位以來,其殘酷統治與其父皇相比,正如將軍所言,有過之而無不及。天下百姓苦秦久矣,且敢怒不敢言,惟將軍大澤鄉揭竿而起,利劍直指暴秦,實為天下人除害,必大得天下人心。但是,將軍若輕信三老豪傑們的胡言亂語,剛起兵就稱王,讓天下百姓失望,也為下天英雄恥笑。將軍莫若派人復立六國,樹敵於秦,交友于己。樹敵多,則秦兵分散,交友多,則可擴大自己的威望。將軍只管速帶大軍西進,必事半功倍。若將軍率先攻取咸陽,誅滅二世,居皇都而令天下諸侯,六國諸侯為秦所滅,而因將軍復立為王,必沐浴恩澤而圖報,將軍的盟主地位無人能夠替代。如果將軍居小功而成王,恐怕天下人同將軍離心離德,最重要的是羽翼未豐之時便傲視群雄,必將成為眾矢之的,還望將軍三思而行。”張耳慷慨陳詞。
“陳先生,有何高見,也不妨賜教。”
“將軍,天下人仰目將軍除暴安民之功,將軍稱王天經地義,只是為時尚早。將軍剛攻下十幾個縣,只動暴秦幾根毫毛,這時稱王未免顯得將軍心胸狹窄,目光短淺。將軍可細想,以將軍目前的轄地,軍隊實力,與當年六國諸侯比,還不能相提並論。不為強者而自立為王,只不過徒有虛名而已,同時也顯示了私心,有損將軍的威望。若依張先生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