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9部分

算術館幾乎招收不到什麼科舉出身的“正途人”。第一次招生,“正途投考者寥寥”,恭親王等人無奈,只好把非科舉出身的雜人也編到一起,總共才得到98人。考試的時候,又有26人缺考。最後勉強錄取了30名,半年後的例考,又淘汰了20名“毫無功效之學生”,最後僅剩10人,不得不與外文館學生合併。開設僅半年,天文算術館即名存實亡。因為倭仁帶頭反對科甲出身的“正途人”跟從“夷人”學習算術的最重要的理由,是擔心這些科甲士人——大清帝國********的中流砥柱——會被狡猾的“夷人”引誘同化,進而損害所謂的“立國之本”;結果那些科甲出身的“詞館曹郎”,均以學算術為恥辱,“竟無一人肯入館者”,當時知識分子對傳統********的堅持,由此可見一斑。

同文館風波清晰地展現出:在19世紀60年代的中國,主流知識分子仍然頑固地堅守著傳統,拒絕任何改變。

倭仁雖然遭到了皇權的粗暴打壓,但卻“盛負時望”,其在士林中的聲望反較之前更高。京師計程車大夫,編造了各種段子和謠言來支援倭仁,譬如在同文館門前貼“大字報”:“胡鬧胡鬧,教人都從了天主教”;又譏諷同文館的館名:“未同而言,斯文將喪!”

遠離京城計程車大夫,同樣是倭仁的強力後援。著名史學家李慈銘在老家丁憂,讀到邸報上刊登的同文館爭論,大發感慨,說朝廷開設同文館,是“以中華之儒臣而為醜夷之學子”,稍有人心之人,都不會肯去入學的。如今有人去學,說明這個世界已經是“禮義盡喪,士習卑汙”,大嘆人道淪喪,家國可憂!

第二百零二章文中堂的期待

這種抵制最終發展到了集體抗議的地步。湖南的京官們當時就開了一次集體會議,決議:有進同文館跟洋人學習的,以後不準進入會院,大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