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然騎兵見狀破口大罵,然而於事無補,他們接下來的命運可想而知。騎兵的速度是王道,失去速度就只能看運氣了,如今兵器發生斷裂,運氣也沒站在他這一方。 接下來,魏軍對柔然騎兵發起了不斷的衝擊,雖然魏軍只是步卒,但是有著盾牌和長槍,也對柔然騎兵造成了不小的傷亡,當然,自身傷亡也不小。 接著,拓跋翰知道機會來了,下令兩翼騎兵衝鋒。 兩翼的兩萬騎兵開始衝鋒,景象極為壯觀,一望無際的草原,衝鋒向前的戰馬,給人一種熱血沸騰之感。 柔然可汗鬱久閭吳提見狀下令,“兩側騎兵迎上。” 隨後,柔然騎兵向著衝鋒而來的魏軍騎兵衝鋒。 前方還在拼殺,兩翼的騎兵也即將交鋒。 隨著雙方騎兵接近,喊殺聲響徹草原。 雙方騎兵碰撞在一起,所過之處人仰馬翻。 魏軍前軍步卒感受到了地面的震顫,這讓他們十分震驚。 也是,兩翼雙方各有兩萬騎兵,共計四萬騎兵的廝殺,聲勢極為浩大。 然而,隨著戰事進展,魏軍騎兵損失越來越大。 原因很簡單,柔然騎兵的兵器擊打在魏軍騎兵身上,不少甲片崩碎,這讓他們覺得不可思議。 不過如果劉義隆得知這裡的情況,想必會笑的直不起腰,這可都是他麾下將作監的傑作。 這個時代,鑄造的東西頂多用於鑄造農具,至於兵器鎧甲,沒有經過鍛打,恐怕根本沒有什麼強度。 這也是當初劉義隆多次試驗也沒能改變的結果。 劉義隆很失望,但是很快他就有了主意,將鑄造的兵器賣給了柔然一部分,當然,只有一少部分,鎧甲則賣給魏國不少。 宋國軍中是不會裝備這樣的兵器鎧甲的。 其實劉義隆想,如果可以,真的想要將鑄造用於軍事,但是技術瓶頸不得不令他放棄,否則他也不用費力的讓人打造橫刀。 回到草原,魏軍騎兵因為一些劣質鎧甲,導致落到了下風,不過還好,柔然騎兵也有些騎兵的兵器也發生了斷裂。 就這樣,雙方慢慢的陷入了僵持。 拓跋翰見騎兵並沒有想象中的優勢,於是下令一萬騎兵衝鋒,支援前軍。 此時的魏軍前軍步卒已經損失慘重,但是也將柔然騎兵阻擋住了。 接下來,柔然騎兵將面對魏軍騎兵的攻擊了。 鬱久閭吳提見狀,立刻將麾下的一萬輕騎派出去,打算在正面形成優勢。 於圖收到了訊息,立刻率領僅剩的兩千餘人後撤,然而,畢竟柔然騎兵人數眾多,居然緩慢的壓制了魏軍騎兵。 如今,柔然已經投入了四萬騎兵,魏軍也投入了三萬騎兵和五千步卒。 柔然還有一萬精銳騎兵,而魏國剩下的一萬五千兵馬中有五千步卒,五千重甲騎兵,五千輕騎兵。 隨著戰事膠著,拓跋翰打算動用這五千重甲騎兵就。 其實應該叫具裝騎兵,其實從漢代就有了重騎兵,像漢末三國的曹魏的虎豹騎,就是類似於重甲騎兵,但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重甲騎兵,重甲騎兵的輝煌在南北朝。 像魏國這支騎兵其實叫虎紋具裝鐵騎,是魏國的王牌騎兵。 除此之外還有石趙的黑槊龍驤軍,前涼的涼州大馬,慕容鮮卑的連環馬,胡夏的胡夏鐵騎,還有就是後來北齊的百保鮮卑。 而劉義隆麾下的龍驤軍則集百家之長,可以說是重甲騎兵的巔峰之作,還吸收了後世金國鐵浮屠的優點。 其實劉義隆不僅有重甲騎兵,還擁有將重甲騎兵擠出歷史舞臺的類似大唐玄甲軍的輕騎兵黑風軍。 劉義隆知道後來的歷史,輕騎兵最終會取代重騎兵,因為人馬俱披甲的重甲騎兵雖然衝擊力和防禦力極強,但是,卻犧牲了騎兵最大的優勢,機動性。 也就是說,在開闊地,輕騎兵很難被重騎兵擊潰,強大的機動性甚至會拖垮重騎兵。 其實之所以南北朝會出現具裝騎兵,原因就是雙側馬鐙的出現。 據記載,華夏最早在西漢就出現了馬鐙,不過是單側布馬鐙。 據漠北出土壁畫等文物,匈奴人可能為最早使用馬鐙的民族。 在沒有馬鐙的時候,騎兵騎馬是一樁苦差事,因為當馬飛奔或騰躍時,騎兵坐在馬鞍上,兩腳懸空,只好雙腿夾緊馬身,同時用手緊緊地抓住馬鬃才能防止從馬上摔下來。 馬鐙的出現,也將騎兵逐漸推向了巔峰。 隨著戰鬥方式的改變,春秋戰國的戰車逐漸被騎兵所取代。 漢武帝時期的漠北1會戰,是騎兵的一大經典戰例。 漠北會戰是漢軍騎兵作戰中規模最大的,衛青東路軍遭遇匈奴單于,在劣勢情況下反而取得大勝。 而西路軍霍去病一直追殺匈奴人到瀚海,進軍萬里,無人可擋、匈奴畏之如天神。 這也是騎兵發展的一種必然。 重灌騎兵出現在戰場時,正是以部曲私兵為軍隊核心的時代,是從東漢末年開始,經魏晉十六國到南北朝時期。 隨著雙側馬鐙的出現,騎兵在戰馬上越發靈活,可以解放雙手,使用長柄兵器更加便捷。 宋軍騎兵也是配有長柄武器用於衝鋒,近身肉搏則使用彎刀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