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共組織了三百餘家庭,洪承疇在城內安置了一百餘家庭,他們將來在城內都會有房子,但耕地卻在城外,都是靠近城牆不遠的地方,白天出城勞作,晚上回城休息。
另外二百戶,分成兩個村落,分別安置在城東藥師河南岸和城南長平河西岸。
洪承疇雖然給三個村落的人都劃分了土地,但現在已經過了作物的播種期,只能偶爾開開荒,其餘的時間,他們還是按照原來的生活方式,繼續捕魚、狩獵、採集,直到明年開春,才開始播種各種農作物。
洪承疇相信,赤塔附近能種植的作物,這裡也一定行,產量不高也沒什麼關係,現在是人少地多,大不了給他們多劃分些土地,另外,到了農閒的季節,他們還可以繼續原來的漁獵生活,貼補些食物和收入。
只是長平城缺少種子和農具,必須早日向史可法求援。
史可法聽到洪承疇已經完全佔領貝湖南部,不禁熱血沸騰起來,洪承疇不過帶走四千士兵,卻能為赤塔省向西開疆千里。
他一面給政務院上疏,要求增加種子與農具的數量,一面決定親自去貝湖看看。
赤塔現在風平浪靜,一府兩縣的百姓,正是農忙之前的自由調整期。
春小麥耐旱,播種之後,只要偶爾除除草,基本上就是靠天收,百姓不是在放牧,就是在為牲口準備過冬的牧草,或者去森林狩獵。
如果到了秋收的季節,各種農作物大面積歉收,才是百姓混亂的時期,搞不好就是民變,真要是這個時期,史可法絕對不敢離開赤塔太久。
在洪承疇的陪同下,史可法視察了貝東、青葉、長平三城。
三城視察完畢,史可法決定在青葉立府,而貝東、長平,是隸屬於青葉府的兩座縣城。
他的理由有兩個:一是青葉位於貝湖以南,左有長平,又有貝東,有利於管理兩縣;二是青葉的南面是喀爾喀蒙古,也就是平時所說的漠北蒙古,大明需要在此駐紮重兵。
這樣嶺北省就有了第二個一府兩縣。
至於青葉人口過少,目前不過千人,史可法並不著急,貝湖周圍還有好些閒散的漁獵部落,將來他們歸化了,就遷到青葉,以增加青葉的人口。
為此,他將貝東知縣馬如來調到青葉,任職青葉知府,正式任命周虎為長平縣參將,專門負責聯絡、歸化附近的布里亞特人,一旦有人接受歸化,便遷居青葉。
本來洪承疇還想繼續西進,但史可法否定他的想法。
史可法認為,青葉剛剛立府,人心暫時不附,必須在軍隊的扶持下才能開展正常的工作,再說貝東縣今年已經開始種植農作物,萬一秋收的時候,農作物歉收,百姓缺少糧食,民心就會不穩,只有軍隊的彈壓,才能維持安定的局面。
但洪承疇立功心切,最後與史可法達成協議:貝湖的南半湖已經開府立縣,明軍將沿著貝湖逐漸向北方推進,爭取將整個貝湖收入囊中,假如明軍捕獲少量的當地百姓,就遷居到青葉,如果遇上人數多的部落,就在當地設立府縣。
遠在京師的朱由檢,接二連三收到來自嶺北省的訊息,雖然這些訊息都是他最期望的,但他的心思已經轉向關內。
原來他著急沿貝湖向西擴張,主要是擔心烏拉爾山以西的那個大國,但“雙頭鷹”發回的訊息告訴他,那個大國現在受到西南面的波蘭與西面的瑞典的欺凌,南面的喀山汗國也在奧斯曼帝國的扶持下,不斷侵蝕它的草原。
它自己尚自顧不暇,哪裡還有力量向東擴張?
那些打著國家旗號的人,實際上並不是國家的軍隊,更不是聞名歐洲的哥薩克騎兵,而是一些皮毛商們自己的武裝,因為是私人性質,人數不會太多,戰鬥力也不會太強。
這些武裝起來的皮毛商,利用火器的優勢,對付當地行漁獵生活的百姓還可以,如果遇上大明的正規軍,自然是要栽跟頭的。
所以朱由檢不再關心嶺北省的事,他只是囑咐史可法與洪承疇,開疆的步伐不要太快,一切要量力而行,千萬不要壞了大好的局面。
他現在的心思,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國內的改革。
他推行的改革,現在只是在北五省試,但遲早會推行到中五省與南五省。
也許別人暫時看不出來,這種改革要是失敗了,那大明就會回到天啟年間的原,那自己這幾年的辛苦,完全白費了,就算積為朝廷積累一些金銀,遲早也會敗在某個皇帝或者大臣的手上,大明在關外和西南收復的大片土地,遲早還會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