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內涵進一步拓展開去,伸延到結構化的虛擬性秩序層次,即從制度性時間的角度,我們便可以捕捉到群體休閒行動的選擇取向在社會總體發展脈絡中的結構化特徵。因此,這一理論對我們超越傳統的客觀社會結構劃分,從階級發展趨勢的角度把握中產階層休閒問題大有裨益。
生活政治的興起與“新中間分眾”
今天,西方的消費社會被視為一個沒有固定身份團體的社會,個人的休閒選擇也超越了傳統語境中的空閒、休整概念,而演變為自我證明的生命體驗。不僅如此,“政府和社團的介入將使休閒活動上升為一種改變人類本性的途徑”,傑弗瑞·戈比:《21世紀的休閒與休閒服務》,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第71頁。吉登斯的關注人類自我實現的“生活政治”概念也與此相通。參見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三聯書店,1998。鮑曼同樣認為,社會身份的確定性已被現代性以強制和必需的自決權所取代,人在社會中的位置,即他的社會定義,已不再是擁有狀態,而是成了存在狀態。人在社會中的位置不再是外來的禮物。(正如讓…保羅·薩特的著名評斷:生來就是一箇中產階層的人是不夠的——必須一生都是一箇中產階層的人。)齊格蒙特·鮑曼:《個體化社會》,三聯書店,2002,第182頁。休閒因此成為“追求感覺的人”的“自我有組織的策略”, 同上引書,第310、257頁。開始取代涂爾幹時代社會分工基礎上的功能組織形式。
txt小說上傳分享
西方中產階層的休閒邏輯(4)
日本社會學家今田高俊則從“地位政見”向“質量政見”轉變的角度論述了後現代社會階層屬性的變遷。他運用日本的例項,分析了中產階層內涵的演變,並創造出“新中間分眾”概念。所謂“中間分眾”,是指那些在擁有層面上具有大眾取向,而在存在層面上卻排斥大眾取向的中間階級,今田高俊編《ポストモダン時代の社會階層》,《日本の階層システム5 社會階層のポストモダン》,枺�┐笱С靄婊幔�2000,第26頁。這是一個與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期的“新中間大眾”相對的概念。“新中間大眾”的提出者村上泰亮用以指代已經實現基本富裕的日本社會里在生活方式、意識形態等方面趨於同質的廣大階層群體;村上泰亮:《新中間大肖螘r代》,中央公論社,1987。今田的“中間分眾”的意思則是:“中間大眾分解了,細化為從社會參與、志願活動中尋找生存方式的人、將休閒作為生活意義所在的人、從消費中尋求自我認同的人等等,無法再保持均一的生活方式。”今田高俊,同前引書,2000,第32頁。 今田認為,後現代社會重在消費而不是重在生產,人們為差別動機(distinction�motive)或差異動機(difference�motive)所驅使,旨在追求更有意義的生活。高坂健次主編《當代日本社會分層》,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第26~27頁。這種注重生活質量的“差異”動機成為我們理解今日階層問題的關鍵。現代大眾消費社會中,這種“差異”動機的日益普遍化,使得階級階層的傳統定義標準發生改變,除收入、職業等客觀界定指標,休閒生活方式亦成為重要的評判標準。對於原本就視休閒為地位標籤的中產階層而言,休閒生活的區分意識愈加得到強化,與此同時,傳統的中產階層結構邊界逐漸模糊,中產階層的自我認同也越來越難以依賴某種特定的職業身份或收入標準,而泛化成某種價值標準化的象徵性媒介,某種生活意識上的共享可能性。
。。
中產階層的崛起與休閒話語的流行(1)
以上對西方中產階層休閒生活理論特徵的回顧,為我們解讀今日中國的中產階層閒暇生活提供了參照。從中產階層的產生淵源、發展歷程與休閒生活的關係來看,中產階層與休閒標籤之間似乎存在著結構性的深層關聯。但是,我們可否直接藉助西方中產階層休閒理論來建構中國的個案,剖析中國目前形成當中的中產階層閒暇生活圖景?中國中產階層休閒行為的特徵與中國社會的總體系統有何關聯?在休閒生活選擇中,中產階層的成員如何實行自身的“社會定位”、又如何在此過程中展開“策略行為”並進一步將“區域化”的情境行動伸延到更廣袤的社會時空?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應先了解中國中產階層產生與發展的特殊背景,釐清“休閒”在當代中國社會的真實含義。
歷史與轉型
對中國社會來說,“中產階級”、“中產階層”的字樣幾乎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