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這一幕的朱祁鎮實在是有些無話可說,但又不由得有些洋洋得意,若不是自己來,說不定,大明的火器改良,還得向後再推上個百來年。
這種使用燧發槍機,以及採用了紙彈藥的步兵火槍,理論擊發速度是每一分鐘三次,而在嚴格甚至可以說是殘酷的訓練下,朱祁鎮的親軍火槍兵們的射速已然達到了一分鐘五次的擊發速度,也就是說,如果火槍兵列成三隊的話,那麼,幾乎每五秒鐘,就會構成一道彈幕火網,有效地殺傷敵人。
對於這一點,朱祁鎮份外地驕傲,這樣的火槍兵,才能稱之為專業的軍人,他們每天超過百次的裝填彈藥,瞄準、擊發的實彈訓練,可是完完全全用白花花的銀子堆起來的。
而正是因為朱祁鎮那種不計成本的投入,使得他們能夠在震耳欲聾的炮火聲中,還有那滿天紛飛的箭雨下,一絲不苟地保持著隊形和進行射擊還有裝填彈藥。
而每一營的火槍兵只有一百五十人,但是,卻比之過去,給自己的戰友更能提供足夠強大的火力掩護。
而隊伍的最中央,除了二十乘馬車之外,還有炮兵,而這些火炮,一律由雙馬牽拉,每一營,有大炮四門,而這些大炮,不再像過去的大明那種火炮的式樣,或者說,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炮管變細了,變得更長了,而更重要的是,炮的體積也隨之變輕了,這種口徑為二點五寸的火炮,可以發射重達六斤半(1明斤=596。8克)炮彈的火炮,重量不過五百餘斤,移動更加的方便與靈活,兩馬可以牽拉著這種火炮輕快地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