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輪的優越性可得到了充分發揮,它的推進效率高於螺旋槳。
世界上並不是蒸汽輪船發明之後,螺旋槳才降世的。
中國古代的車輪,即歐洲所謂“槳輪”,配合近代的蒸汽機,將原來槳輪的一列直葉板斜裝於一個轉轂上,就可構成螺旋槳的雛型。
而風車這個器物,隨風轉動可以輸出扭矩,反之,在水中,輸入扭矩轉動風車,水中風車就有可能推動船運動。
並且歐洲範圍內已經使用了十幾個世紀的古希臘的阿基米德螺旋泵,它能在水平或垂直方向提水,螺旋式結構能打水這一事實,早就被歐洲人所熟知。
而就如今的年代,西曆1752年,瑞士人伯努利第一次提出了螺旋槳比在它以前存在的各種推進器優越的報告,他設計了具有雙導程螺旋的推進器。1764年,還是瑞士人,數學家尤拉研究了能代替帆的其它推進器,如槳輪(明輪),也包括了螺旋槳。
所以,螺旋槳這玩意兒的發明跟陳鳴記憶裡的情況是不一樣的。那也不知道是陳鳴的記憶出現了混亂,還是那啥出現了混亂。關於螺旋槳的發明,陳鳴記憶最深刻的一幕就是一個小孩輪船的發明者富爾頓坐在一個很小很小的船裡,兩條腿垂在水裡打水花……
或許他的記憶真的出現了混亂。
反正駐歐辦把螺旋槳的相關事宜發回來之後,陳鳴眼睛都睜大了。
而如今輪船研究組的成員們苦惱了,他們說的明明是真話,怎麼皇帝就不相信呢?看,報告又給打回來了,說要繼續改進螺旋槳,調整螺旋槳的螺距值,調整螺旋槳的整體結構,調整葉面的傾斜角度……
反正研究組的很多成員是直想摔頭。
皇帝老子是跟螺旋槳慪上了不是?
雖然鑄造一個螺旋槳對於研究組來說不是什麼難事,但某個事情已經阻撓了他們好幾個月,現在真的是看見了就煩啊。
“嗚……”短促的汽笛聲響起,黃鵠4二號緩緩駛進了研究組下屬的秘密船舶廠的碼頭內,準備接受例行的維護保養。
該船廠如今有四個船臺,其中一號和二號船臺上各有一艘半成品船隻正在建造,而三號船臺則有一艘實驗船在接受維修,這最後剩下的四號船臺就是專用的維修保養的船臺,定期為工作時間到點的船隻進行維護保養。而至於遇到突然損壞的船隻,那也能進行緊急修理。
黃鵠4二號是該廠生產的第四代實驗船中的第二艘實驗船,目前裝載的蒸汽機是國內最先進的漢風五號機,如今進行的實驗雖然是對船舶速度和承載力的實驗,可同時也是對蒸汽機的實驗。
在早期的試驗中,不是沒法生活蒸汽鍋爐爆炸的事情。
如此的實驗和發明,從一片空白到拿出近乎成熟的樣品,那要付出的除了大量的金錢和時間外,還有研究者無數的心血和鮮血。
目前研究組的人雖然在為‘明輪’和‘螺旋槳’之爭而苦惱,但事實上,甭管是明輪船還是螺旋槳船,要想得到社會的認可可靠性是第一位的。
輪船上一種新奇的發明,就算是思想較為開散的歐洲和美國,在輪船的可靠性得到證實之前,也對之充滿了諷刺和歧視。
所以可想而知這東西在中國面世之後所要面對的巨大壓力了。
也所以,陳鳴要求輪船必須不出任何問題。
富爾頓在實驗輪船的時候,聽說一開始機器就趴窩了,還是緊急處理了問題後,輪船才正式的運轉起來的,而且速度達到了每小時9公里,也就是將近五節。
當然,富爾頓的那艘船是鐵製的。【麻蛋,有不少人說“克萊蒙特”號是螺旋槳船,可是歷史課本上寫的明明是第一艘以蒸汽為動力的明輪輪船。麻蛋啊】
中國的實驗船絕對沒有歷史上富爾頓的那艘船個頭大,至於蒸汽機的動力水準,與十幾年後的瓦特蒸汽機孰高孰低,那就難說了。
同時研究組需要考慮的還有新式的造船工藝,陳鳴早就給他們說過鐵船、鐵甲船的概念,何況就算不提鐵船、鐵甲船,只說木質蒸汽輪船的軍艦製造,那上頭的火力佈置和艙室分配,能否有限的發揮火力?
同時中國歷史上的車船也會他們很大的啟迪。
明輪船並不一定就要用大輪子,或是一組輪子,輪船還能用小輪啊。成排分佈的小輪,這樣的軍艦在戰鬥中更不容易被敵人的炮火擊毀要害。
明輪船的輪子就是他們的阿喀琉斯之踵。
所以,研究組很清楚自己的研究方向,他們就算在皇帝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