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一次子口稅即可。子口稅是指進口洋貨運銷中國內地或出口土貨從內地運銷國外,除在口岸海關完納進出口稅外,另繳百分之二點五的內地過境稅,以代替沿途所經各內地關卡應徵的稅。
當時以海關口岸為“母口”,內地常關、厘卡所在地為“子口”,因此把這種一次繳納的過境稅稱為子口稅。又因其稅率是進出口稅稅率的一半,故又稱“子口半稅”。
再說了,過去的逢關納稅手續繁多,其間關口官吏卡拿勒索,商人的實際損失比明面更大,更浪費寶貴的時間。現在卻是一路通暢。無了那些貪官汙吏絆腳,對於商人那就是天大的幸事。
“爹,這大漢豈不是把到手的錢往外推?”何繼忠百思不得其解,依照前清的稅制,每一道關口少的二三厘【一厘是百分之一】,多的四五厘,何況除了朝廷設立的常關還有地方官府設立的小關呢?就比如前文所說的赤水市,或是魯山縣的魯陽關,陳鳴大舅家乾的事情。巡檢司那裡收到的銀子全落在了地方手中,當官的即使貪墨的再多,也總要拿出一些落到錢庫裡的。
復漢軍這麼一定規矩,逢關納稅成了一稅到底,那不是捨出去潑天的銀錢了嗎?
“或許就跟咱們做買賣裡的薄利多銷一樣。”
“他們在上海跟寧波開港,日後這長江兩岸啊,會比運河兩岸更繁華。”往來船隻多了,稅率再低也有大錢,何宗祥如此的說著,可這話連他自己心裡都不信。他怎麼能想到如此政策乃是陳鳴為了刺激商業呢。這項政策在魯山倒是沒有引起什麼反對的聲浪來,因為復漢軍現下的很多大商號背後本就有魯山大佬們的身影存在。
這場時間並不算長的言商大會上,鹽業總公司明確向所有到會者宣講了自己的職能,同時講述了今後鹽業問題上的一系列政策革新和改動。
單純的來說,復漢軍就是把所有的地方鹽商變成了比較初級的賣鹽販從省級的區域經銷商變成了縣級的代銷商,而這全天下的鹽商就只他們一家。
新成立的各家報紙都向揚州派出了記者,一片片稿子也紛紛登上了各家報紙的頭版頭條。
復漢軍放出豪言要把天下鹽價降低到‘10文錢一斤’以下,並且還要持續下降,不知道惹來多少熱議和期待呢,
連上海的羅伯特、佩裡埃等人都注意到了這一點。
中國的鹽業政策非常明顯國家專賣。只要控制得當,再低的利潤,放在中國這個龐大無匹的國度裡,也會獲得一筆天文數字般的財富。
可歐洲人並不怎麼關注這點,他們來中國不是為了買鹽和賣鹽的,他們現在正跟韓騰在反覆爭論著海關關稅稅率。
陳漢方面的各類貨物海關關稅並不是一概而論的。滿清都知道給東南亞過來的糧船減稅或是全免,復漢軍又怎麼會丟掉前頭的優良傳統呢。
陳漢先給西方人了一點甜頭吃,宣佈他們的海關今後會放棄船鈔這個規定,還有常貢、行用等不合理之稅收。惹來佩裡埃和羅伯特等人滿口的稱讚,一聲聲誇獎,幾近諂媚的吹捧,都要把韓騰一行人給埋葬了。這嘴皮子上下一碰就能蹦出來的話,真的是用不著錢的。
但接著進入到整體,歐洲人立刻就不高興了。在進口貿易上,陳漢對於糧食、銅鉛和棉紗、棉花全都給予比較低的稅率,這讓羅伯特高興地都要飛到天上了,棉花、棉紗,這是銀元之後英國東印度公司對中國最大宗的出口貨。而陳漢對成品的布匹、鐘錶、皮貨、羽絨、胡椒、香料等等,則全都徵以高稅。這又等若當頭給了羅伯特一棒!
布匹,布匹。這一直都是英國人渴望在中國開啟局面的商品,靠著布匹他們在印度掠奪了海量的財富,中國這個巨無霸級的大國,當然是他們夢寐以求的市場了。可惜這麼些年了,這個市場一直跟死水一樣,沒有被攪起一絲兒的波痕。
出口上,對於生絲、茶葉則徵收重稅,對於成品的絲綢、布匹、瓷器則完全是輕稅率。
如此換算,以一艘海船裝載十五萬兩白銀的貨物價值來兌算,歐洲人的納稅不僅沒有降低,反而是被抬高了。
這可不是說笑的,以幹隆三十年為例,英國人運來的毛嗶嘰平均每匹之收稅銀二分六厘,而中國出口的生絲平均每斤收稅銀二分;上等茶葉平均每斤六厘;白糖稅銀近乎均每斤一厘。【查詢的資料,不敢確定真假。感覺也太低了】
陳鳴覺得這稅率這他麼的真的很少很少。加上船鈔、貨稅、雜稅、常貢、行用等等之費用,歐洲人拿出來的金錢估計也不會超出本身貨物總價值的10%去。暗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