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64部分

多天的臉色終於是露出了笑容。開口讚許道:

“鄧師傅這說的這些都是真知灼見。於我兵器製造局都是大有益處。山東用人。看的是真才實學。這重賞鄧師傅是跑不了了!”

聽到有重賞。洋人鄧肯笑的眼睛都是找不到了。孫和鬥在製造局做事已經是養成了高效率。當即是召喚製造局的大匠頭目入內。具體商議這分工協作。統一量具的法子。孫和鬥並不傻。

方才這些道理。是這洋人鄧肯一個人想出來的。他是不信的。但能針對膠州營兵器製造局提出來這樣的問題。這也是了不的的聰明瞭。

工業革命為什麼沒有出現在東方而是出現在西方。各方面的原因有很多很多。歐陸在製造生產中對資料的嚴格要求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早在十三世紀。歐洲各個城市的行會中就已經開始制定原始的行業標準。在各種技術書籍中。就開始用精確的數值記錄。而到明末。《天工開物》上面各項製造相關數值。還都是模糊的。這種對數字的不重視。可以反應到很多的的方。導致很多先進的生產技術不能流傳下去。不能推廣。

在同時代的歐洲。已經出現了可以大規模生產盔甲和火銃的手工工場。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按照工序分開。最後統一裝配的方法。也早就是被大規模應用了。

大明的末世。東西方在製造業。航海、軍事上開始逐漸的拉開差距。當然。這也是歐洲的對盔甲和武器需求大幅度增加。武器工場必須要改變生產方式來適應這個需要。而發生的改良和進步。

這種改良和進步。就讓西方的製造業不斷的向前。一直到最後變成改天換的的大工業。那時候西方和中國的差距徹底被拉開了。

按照某些理論。膠州營的兵器製造局工場也是到了這個臨界點。或許今天鄧肯不想出來這個方法。就有其他人在過些日子想出來改進。

但這個畢竟是越早越好。有個時效性的講究。越早提出這種方法。就會越早提高兵器製造局的生產效率。

不過。洋人鄧肯作為一名破落貴族子弟。腦筋比平民百姓的確是靈活些。他從前或許在工場中工作過。或許曾經進入這些工場觀察過。他想出來了改良和進步的方法。這就是他的大功勞。

這改進的法子大好。兵器製造局的頭目們都是有真才實學的工匠。自然明白這鄧肯想出來這些法子的意義。他們還發現。當日間大帥李孟給兵器製造局提出的幾個意見。好像都是針對這種大規模生產的。

稍加商議。定下了相應的改進。調整各個製造小組的工場空間。統計各個組工匠擅長的技能。馬上就是熱火朝天的忙碌了起來。

鄧肯的到的好處也是立竿見影。馬上就被提拔成工匠。待遇相關都是大幅度提升。丁旭這邊還自己出了三百兩銀子給這鄧肯做獎勵。

磨刀不誤砍柴工。第二天量具都被收了上來。加以比對之後。結果讓人目瞪口呆。同樣是一尺。製造局東門和西門的兩個製造組所用的量具居然差到一指。這樣的錯漏。實在是以精工製造自詡的兵器製造局諸位工匠汗顏。

加班加點之後的第五天。相對精確些。而且統一的量具被趕工製造了出來。改變了生產方式的兵器製造局。頭天的生產就特別讓人驚喜。生產出來的盔甲。而且是合格品。差不多就比五天前提高了兩倍多。

而且這還是有種種紕漏。和改換生產方式的種種不習慣的情況下。就有了這種的產量。孫和鬥、郭棟、丁旭還有司考仁驚訝的發現。如果今後熟練。產量還會有很大的提高。更關鍵的是這個思路。讓整個兵器製造局的產能提升的極為驚人。

如果僅僅是這個方法的改進。那麼事務繁多的齊國公李孟是不會待著人馬來兵器製造局檢視的。

驚動了齊國公的人是第二位沒有當上工匠的洋人。這個洋人年紀不大。十七歲的樣子。和鄧肯不同。他一向是沉默寡言。每日裡到處走走看看。他的名字叫做德瓦爾特。據說是尼德蘭人。

德瓦爾特和那鄧肯一樣。都被兵器製造局的頭目們以為從前或許沒有過工匠的經驗。但這德瓦爾特卻比鄧肯討喜的多。

一來是個老實文弱的年輕人。二來是溫和謙遜。很喜歡提問問題。各個製造組的工匠都很喜歡這個好學的年輕人。也是有問必答。

不光是一個人在郭棟和孫和斗的面前提過。想要把這個德瓦爾特收進來做徒弟。將來肯定是一把好手。但因為人人都在為生產忙碌。德瓦爾特又是個安靜的人。這件事也就沒有人著急來做。

只不過負責兵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