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九日,也就是在維拉港的掃蕩戰鬥結束了五天之後,雷少卿的戰區艦隊司令部就首先轉移到了維拉港,而顏國忠的戰區司令部也將隨後轉移過來,只是當時戰區司令部還有很多事情沒有處理好,所以顏國忠才讓新成立的戰區艦隊司令部先轉移過去。雷少卿也就有了一個新的任務,即在顏國忠的戰區司令部到達之前,他得先在這邊做好迎接的準備工作,這也算得上是一個額外任務吧。
在前往維拉港之前的幾天時間裡,雷少卿對西南太平洋戰區,以及顏國忠分配給他的那些人員也大概有了一些瞭解,情況並不讓他感到樂觀。特別是分配給戰區艦隊司令部的這批參謀軍官的素質,在雷少卿看來,比他在第二特混艦隊時的艦隊參謀班子的素質還要差得多,而這也是當時的一個普遍情況。
作為海軍的主體,艦隊在海軍裡的地位是非常高的,遠遠超過了海軍的其他兵種,也可以說是海軍歷史最悠久、而且最為重要的兵種。相對而言,陸戰隊、航空兵等等,都是後來成立的,而且其地位一直不如艦隊。戰區制也是在大戰期間出現的,因此戰區司令部實際上是一個多兵種合成司令部。就如同海航在分配飛行員的時候一樣,所有最優秀的飛行員都將首先分配到艦載航空兵部隊去,而剩下的才會分配給岸基航空兵部隊。在參謀軍官的分配方面也是一樣,艦隊首先挑選最優秀的參謀軍官,在艦隊挑過之後,再由戰區司令部來挑選。而這就形成了一個結果,被分配到戰區司令部負責艦隊作戰事務的參謀軍官實際上都是艦隊挑剩下的,在素質方面自然無法與艦隊司令部的參謀軍官相提並論了。
在第二特混艦隊的時候,雷少卿覺得這個安排合情合理,畢竟艦隊是在一線作戰的,而艦隊司令部參謀軍官的素質直接決定了艦隊的戰鬥力。艦隊不是依靠司令官一個人指揮的,司令官的指揮要落到實處,就必須得依靠由艦隊參謀長所指揮的艦隊司令部參謀軍官。可以說,包含艦隊司令官在內的艦隊司令部實際是整個艦隊的神經系統,艦隊司令官只是艦隊的大腦,而艦隊司令部的參謀軍官就是神經網路,。大腦的命令能否及時下達到各個肢體,也就是艦隊裡的各艘戰艦、各個作戰部門,神經網路的反應速度以及對大腦指令的理解就極為關鍵了。可現在,雷少卿卻感到有點頭痛了,顏國忠給他安排的那些參謀軍官的能力是個嚴重的問題。很多參謀軍官甚至連隨同艦隊一直作戰的經歷都沒有,那又怎麼去理解艦隊的戰鬥方式,怎麼來策劃艦隊的作戰行動呢?
也許,任何一個參謀軍官的能力只是個小問題,可當這麼多的小問題集中起來之後,就成為了一個大問題。而能否有效的發揮戰區艦隊司令部的作用參謀軍官的能力又至關重要。無奈之下,雷少卿只能根據這些參謀軍官的服役記錄,從中挑選出了一批能力稍微好一點的。讓其擔負起一些重要的職責,並且讓他們負責培訓那些能力較差的參謀軍官。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要想在短時間內提高戰區艦隊司令部的作用那麼就得設法提高參謀軍官的個人能力。不說別的,僅僅是閱讀那些參謀軍官在海軍服役的個人檔案,這就讓雷少卿花了不少的時間,而且這些個人檔案是不能完全說明問題的。為了能夠加強戰區艦隊司令部的作用,在十九日下午,雷少卿就把他需要的人員名單給了顏國忠,讓顏國忠幫他設法把這些人要過來。
雷少卿開出的名單中,主要的都是第二特混艦隊的參謀軍官,當然,他沒有去挖郝東覺的牆角,而是挑選了一批之前因傷離開第二特混艦隊、或者是已經被調派到其他地方去的參謀軍官。這些人當年都跟隨雷少卿在第二特混艦隊服役,雷少卿是比較瞭解這些軍官的個人能力的。另外還有一批原本屬於太平洋戰區司令部的,專門負責艦隊作戰事務的參謀軍官。之前,雷少卿指揮的第二特混艦隊就一直在太平洋戰區活動,他與太平洋戰區司令部裡那些負責艦隊行動的參謀軍官也有過不少的接觸,對這些人的個人能力也比較清楚。
雷少卿只負責提出要求,至於顏國忠用什麼辦法去把這些軍官搞到手,他可管不了那麼多,但他可以想像,當顏國忠拿到這份人員名單時會有什麼感想。還有郝東覺與廖漢翔在知道雷少卿準備挖他們的牆角時會有什麼樣的感想。可雷少卿沒有去管那麼多,他現在首要的任務就是讓西南太平洋戰區艦隊司令部成立起來,並且開始發揮作用,要這些人是必不可少的!
也就在雷少卿準備前往維拉港的時候,這批軍官就陸續前來報道了,後來在他到維拉港建立起了戰區艦隊司令部的時候,最後一批軍官也陸續趕了過來。雷少卿不得不佩服顏國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