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果然是被郅惲的才華所折服了……而郅惲如此被劉秀所看重,秦晴自然是開心的。雖然她因為不能主動探測別人的腦電波,不知道郅惲之後會做出些什麼樣的事情。但是就憑郅惲的為人,他日後也不會為難曾經的主子太子劉疆的。相反,他說不定還會幫助劉疆呢。
所以她要求郭聖通去提點張湛,把郅惲拉攏到了太子一派中來。
不過哪怕是有了秦晴的謀劃,可太子所依靠的河西輔臣集團的勢力,還是越來越弱。
最大的原因,便是建武十三年,劉秀大封功臣外戚,卻獨獨不提郭皇后一脈。連帶著皇太子劉疆的河西輔臣集團也一人不封,還選擇了竇融入朝,開啟了之後竇氏一族權傾朝野的大門!
劉秀曾在更始帝劉玄手下做官,不過最後卻自立門戶,建都稱帝。
而在劉秀未曾稱帝之前,竇融便已是名震中原的名臣大將!
甚至可以說,若不是因為竇融太過謹慎小心,說不定也是一國之君。
竇融的七世祖為竇廣國,孝文帝竇後之弟,封為章武侯。竇融高祖父自常山徙於平陵。竇融少孤,王莽時期在強弩將軍王俊部下作司馬,參與了鎮壓瞿義、趙明起義,以軍功封為建武男。其妹嫁大司空王邑為小妻。全家徙居長安,“出入貴戚,連結閭里豪傑,以任俠為名”。王莽末年,起義者蜂起。王莽遣太師王匡前往鎮壓,王匡請竇融為助軍,與樊崇戰於青、徐一帶。
地皇三年。竇融復從王邑征討劉秀,大敗於昆陽,逃回長安。漢兵入關時,經王邑推薦,竇融為波水將軍,引兵至新豐,企圖堵截起義軍西進。
王莽失敗後,竇融投降更始軍,在大司馬趙萌部下為校尉,後被推薦出任鉅鹿太守。
後據守河西。河西民俗質樸。竇融“政亦寬和”,所以,“上下相親,晏然富殖”。
劉秀說竇融:“勞鎮守邊五郡。兵馬精強。倉庫有蓄。民庶殷富,外則折挫羌胡,內則百姓蒙福。”顯然對竇融的評價極高!且可從言語中聽出他對竇融的管理才能的佩服。
所以竇融歸漢實在是從根本上就打破了大漢初期的權利分割。讓劉秀有了更好的掌權籌碼。
而被動的郭聖通直到第二年,才終於聽到了兄長的一個好訊息:劉秀提拔郭況為城門校尉了。
時間越來越緊迫了,秦晴不由得更加著急的部署。
可如今郭聖通已經完全不在劉秀眼前出現,劉秀整日裡都陪在陰麗華身邊。再加上如今劉秀正在籌備“度田”事宜,無心後、宮中事,便更是讓秦晴任務艱難起來。
最後,秦晴只能對不起郭聖通,決定讓郭聖通選擇是要兒女們的安全還是劉秀的寵愛。
這樣做也是情不得已的,只因為怨魂郭聖通的固執實在是讓秦晴這次的任務變得難以完成。
愛之深恨之切,若不是郭聖通愛了劉秀一輩子,她也不會那麼在意劉秀說她“懷執怨懟”。
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讓郭聖通不再愛劉秀,從根本上阻攔郭聖通還愛著劉秀……
既然秦晴打定主意做了壞人,便開始一面在郭聖通的夢境中,“預告”她關於兒子們被劉秀嫌棄,後來個個沒有好結局的場景……
這樣果然讓郭聖通開始擔驚受怕,生怕劉秀因為遷怒她,而不好好對待她的兒女們。
害怕的結果是很明顯的,郭聖通之後一年時間裡,再也不主動提及劉秀,真的要提他,也總是憂心忡忡,不願再和他扯上關係的日子。
從人的本能來說,血緣關係才是最為親近的。所以五個子女和一個劉秀一對比,郭聖通毫不例外的選擇了五個子女。並最終在秦晴的勸說下,決定等兒子們封王之後,便離開劉秀這個不喜愛她的皇帝,免得又拖累孩子們被劉秀迫害了去!
而劉秀這邊,秦晴眼看著劉秀在建武十五年又為陰氏和母族樊氏增封,卻不封郭況,不由得慶幸她現在用幾個子女轉移了郭聖通的注意力。
不然,只怕郭聖通又逃不掉前世被別人說她怨恨不滿的結果。
而隨著劉秀戶口普查和奴婢制度,已經即將啟動的“度田”計劃的準備工作漸漸展開,郡國大姓豪族們也坐不住了,紛紛武力反抗,表達自己的不滿,自然被有準備的劉秀剪除!
這期間,秦晴自然不可能什麼都不對劉秀做。
她為了完成任務,只能冒險將怨魂郭聖通的記憶中,關於前世郭聖通幾個子女死時的慘狀的那些場景,都複製進了劉秀的夢境……
劉秀原本就被國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