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內遷移災民也只是權宜之計,畢竟大明不可能每年都能提供數十上百萬的災民,所以屬下倒是想到另外一個吸引百姓主動去南洋的辦法。”
聽到王守仁的話,周重和焦芳都露出一種十分感興趣的表情,當下只見焦芳心急的問道:“不知王大人有何辦法可以吸引國內的百姓主動去南洋?”
“呵呵,其實這個辦法倒也不算什麼,只不過以利誘人而已。”王守仁笑呵呵的道,“現在南洋除了本來就居住在那裡的漢人外,剩下就只有兩種漢人,一種就是我們總督府遷移過去的大明百姓,另外一種則去那裡做生意的商人,這三種漢人中,只有商人是主動去南洋的,畢竟對於他們來說,哪裡有賺錢的機會,他們就會去哪裡。”
說到這裡時,王守仁頓了一下,接著又有些苦笑的道:“身為聖人門生,雖然我不想承認,但卻不得不說世人都是逐利而行,太史公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世間說來說去也不過是個利字,想要讓百姓主動去南洋,自然也要讓百姓們看到利益,比如我聽說南洋一帶發現了不少金礦,結果引得福建、廣東一帶的百姓主動乘船去南洋淘金,這對於咱們來說,就是一個可以大做文章之處,比如由總督府出面組織一支勘探隊伍,在南洋尋找金銀銅礦,南洋金礦,只要發現了礦藏,就由官府出面與商人合作開礦,只要商人參與進來,那麼他們肯定會想辦法招募人手去南洋開礦,這樣一來,百姓的遷移也就慢慢的完成了。”
聽完王守仁的話,周重卻是差點給了自己一巴掌,枉自己還是個後世來的穿越者,竟然忘了歷史上歐洲人移民的辦法,當年的美洲大移民時,那些移民大部分都是衝著美洲的金礦去的,有了金礦就有淘金的人,只要有人聚居,那麼就會慢慢形成城鎮,等到這些人適應了當地的生活,恐怕就很少有人會再離開了。
“哈哈,好辦法,金銀的確是最動人心,現在僅僅聽聞金洲那裡發現了幾座金礦,結果就引起了福建、廣東一帶的淘金潮,很多窮困潦倒之人將淘金視為一個發家致富的好辦法,現在我大明的百姓雖然大部分都能吃一頓飽飯,但生活卻依然貧困,畢竟糧食一多,價格也就掉了下來,光靠種地根本不能解決貧困的問題,甚至連買些布匹之類的生活用品都困難,若是真的在南洋發現了大量的金礦,那麼老夫可以預見,大明百姓肯定會爭相前往!”焦芳這時也是大笑著道,他雖然也是讀書人,但年紀大了,閱歷也多,對於人情世故也早已看透,所以對人性逐利的觀點並不排斥。
“好!就這麼辦,不過組建找礦隊伍一事卻有些麻煩,畢竟想要找到一些探礦的人才並不容易,不知道朝廷那裡有沒有這方面的人才?”周重說到最後又有些擔心的道,大明不是後世,地質學在這個年代還處於矇昧狀態,天知道在哪裡才能找到合適的探礦人員?(未完待續。。)
第四百二十七章 屈辱的徐經
周重對於古代的探礦技術有些誤會,他以為古代人對於地質學幾乎是一竅不通,找礦全都是靠運氣,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因為遠在春秋戰國之時,《管子》一書中就介紹了一些尋礦的基本方法,後來的《博物志》、《地鏡圖》等書都對探礦有專門的介紹,而且其中的說法也大都符合科學原理,可以說是古人對地質學的一大貢獻。
也正是中國古人對於地質學的認識,所以大明國內對於探礦方面的人才雖然不多,但卻也不是沒有,比如王守仁就認識一位在探礦方面有著專長的學者,他在聽到周重對探礦之事表示的擔憂後,立刻就把此人介紹給了周重。
松江府通往南京江陰縣的官道上,周重與王守仁坐在一輛寬大的馬車上,兩人邊走邊聊,聊天的內容卻是關於一個人,也就是之前王守仁推薦的探礦大家,此人姓徐名納,字南山,就住在南京江陰縣中,平時除了閉門讀書,教導幾個弟子外,剩下的時間幾乎都在大明各地遊歷,這次王守仁知道對方剛好就在家裡,於是才向周重推薦了對方,打算讓這個人擔任總督府派往南洋的探礦官員。
本來按照王守仁的意思,想要請徐納出山的話,只需要他自己前往南京就行了,畢竟徐納雖然精通地理與探礦,但在科考之途並不順利,到現在都只是一個秀才,而且他們徐家在江陰雖然是明門望族,但徐納卻是庶出,所以在家族和鄉間也都是聲名不顯。當年王守仁遊歷的江陰時。偶然間與徐納結識。對他在地理與探礦之上的學問十分感興趣,兩人相談數日,使得王守仁也是大有收穫,這幾年兩人也經常有書信往來。
可以說除了精通地理與探礦之外,徐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