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東西也不清楚。
他在那斯生活了三十年,去的最遠的地方還是是學生時期,學校組織去第五區一個山林中進行拓展活動。
那次他一個人脫離學校隊伍,險些走丟,又因為學生揹包上佩戴的的定位聯絡裝置被找到。之後他接受了長達半個標準月的心裡安撫工作,他在一次次的表格填寫和嘮叨中,不得不保證自己下次外出一定會緊牽著自己同學的手掌。
其後他再也沒有離開過第三十區,冰箱裡也長期存放能量棒,餓得時候撕開包裝咬一口,能夠維持生命體徵即可。
餘讓從六歲離開養育院,進入學校能夠自主選擇食物後,他的飲食習慣就開始變得越來越簡單。
到如今社群每年強制體檢,他還因為體重不達標被醫生開過很多營養品。
料理機工作能效很高,幾分鐘後那些打包而來的食材,就變換成了一堆乳白色的液體。
餘讓端著餐具重新回到阿德加內房間,艦長無聲無息地躺在醫療床上,聽見動靜後,外接發聲器出聲:“餘讓?”
餘讓應了聲,心裡想:[不然誰還會出現在這個地方?]他坐在床邊,面無表情地用勺子把液體狀食物喂到阿德加內嘴裡,喂到一半時,艦長輕道了聲感謝,意在表達自己吃夠了。
餘讓沉默地完成了自己護工的工作,拿起餐具,準備離開。
阿德加內又喊了聲他的名字,餘讓面無表情地回頭。
阿德加內電子音有些許失真,但仍舊清晰且禮貌地詢問:“你今天是和父母哥哥見面嗎,你們平時經常會有家庭聚會嗎?我在進行星際巡航時,也常常會想到家人。可我因為工作,一個標準年內都沒法在家呆上幾天。”
他語氣輕鬆,保持禮貌,試圖與自己婚姻系統中七年的法定伴侶,進行一些社交性溝通,來促進二人的關係。畢竟他如今住在別人家裡,需要別人照顧,保持良性溝通總歸沒錯。
“……”餘讓心下嘲笑了聲,不知道他們是怎麼定義家人,還是阿德加內身為主星某種意義上的貴族,與他的出生和成長壞境不同?
在那斯星上,胎兒都是在養育院的人工胎盤中誕生成長,胎兒到4至6個標準月時,養育院會對外開放認養,此後這一對來認養胎兒的法定伴侶,便成為你法律意義上的家長,他們若同時認養了好幾個,你便會跟那群孩子成為兄弟姐妹。
——之後在成年至老年期、或者誰星際移民前,你們之間還需要履行規定的親屬間社群義務,至少一月面對面進行一次家庭聚會。
餘讓未出生之前,被一對女性伴侶認養,她們同時認養了同一個養育院的法賓,讓他們在《居民資訊統計系統》中,成為法律意義上的一家四口。
餘讓從保育室誕生時,就沒怎麼哭,他帶著記憶出生,不太理解這種親子關係。
即使被家長領養,也不代表孩子會離開養育院進入家庭中,政府只規定孩子在幼年期,家長必須至少半個月把孩子接出養育院進行親子活動。
餘讓幼年時期,他的法定家長還挺喜歡孩子,常常會接他和法賓外出活動。
但餘讓自小性格沉鬱,寡言少語,家長和養育院都為他做過基因測試,結果表明一切正常,只能歸納為每個孩子的性格都是不相同的。
“或許他是個天才。”養育院內負責照顧餘讓的養育師,曾這麼安慰過餘讓的家長,參考的依據是某些完全沒有統計過的資料——說畢竟天才性格總是古怪的。
很可惜,餘讓不僅沒有成為天才,並且在他哥哥法賓眼中,他還成為了個成年後依舊窮酸,找不到工作的社會底層怪胎。
後來餘讓離開保育員進入學校後,這對法定家長結束了她們的婚姻關係,餘讓和法賓又分別分給一個母親。餘讓十三歲的時,分配給自己[母親]嫁去了其他星球,進行星際移民。
餘讓終於不再需要每半個月和[母親]一起出門,像兩個陌生人一般進行尷尬的社交活動。
——至少不用再叫她母親。餘讓送[母親]離開的時,[母親]抱著他哭了一會兒,說再見寶寶,你是媽媽生命中從來沒有遇見過的特殊存在,媽媽知道你是天神恩賜的寶寶。
母親因為嫁去了一個宗教氛圍濃郁的星球,開始信奉天神。她覺得神秘學能夠解決很多,過去難以解決的問題。
——比如她從小就有情緒和表達問題的兒子,因為是神賜的孩子,所以他可以有任何毛病。
餘讓在分別的時候,也沒有過多的情緒,他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