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讓人感到懷疑的是,這一百多個閒雜人等要麼是某部長的弟弟,要麼是總統府親屬,又或者是某督軍推薦的人。
所有辦事員在原有部職薪資的基礎上,都還有籌備處的額外津貼。而那些多餘出來的辦事員,所享受的津貼卻比其他辦事員原有薪資加津貼還要多。
在這份《清算建議書》中,楊度、梁士詒等三人還算是保留了幾分情面,沒有把話說的太直接、太明顯,一方面自然是害怕得罪這些大員,另外一方面也是希望不讓此次籌備活動弄得內外不堪。所以僅僅只提及了關於津貼這一部分。
而事實上,此次籌備登基典禮的預算之中,許多公款是被任意挪用又或者是羅列出七七八八虛假的賬目。這才是預算費過高的真正原因,反而在《清算建議書》中隻字未提。
儘管袁世凱現如今沉浸在即將登上皇帝寶座的喜悅之中,但是在看過這篇《清算建議書》之後,並非因為一時喜悅衝昏頭腦從而沒能看透其中真正的利害。中國目前一年能真正入庫的國家稅務都沒有五百萬之多,卻僅僅因為一個典禮儀式竟然要花費五百萬,實在是讓人匪夷所思,這其中的奢闊、浪費、黑幕肯定多不勝數。
只是袁世凱最終依然沒有嚴肅進行整頓,除了要保證典禮順利進行和讓一眾擁戴帝制的官屬嘗一嘗甜頭之外,更重要的一點還是不希望把事情鬧大。一旦外界大肆追蹤報道這件事,好端端的典禮喜事,到頭來卻變成了一次重大的腐敗事件,後果不言而喻。到了十月中旬,政事堂禮制館早已將皇帝登基、臣下朝賀、祭天、祀孔、臨朝儀仗等制度擬好。許多禮制全部是參考周朝和秦漢時期,不過再經過眾參議官和顧問的建議之後,袁世凱還是加補一道申令免除臣下覲見時跪拜禮。又過了幾天之後,袁世凱下令改總統府為新華宮。同時發行紀念金幣,金幣正面以他身著海陸軍大元帥服的頭像作圖案,並有“中華帝國”、“洪憲紀元”八字。還派人赴景德鎮燒“洪憲”瓷器。此外,冊封皇后和嬪妃,立皇儲以及選拔女官等皇家事務,都在進行,計日程功,只待擇吉日加冕登基了。
正文 第44章,曹錕劫見
網際網路 更新時間:2013…5…28 12:54:34 本章字數:2469
段祺瑞在遞交了辭職書之後,又在京城前前後後逗留了一段時日。儘管他堅持反對帝制,又與袁世凱之間的關係鬧得很僵,但若只是因為這些事而讓自己永遠離開政壇,顯然是小題大做,也違背了個人的政治願望。
他很清楚袁世凱對自己的猜忌只是一時,等到帝制真正鬧出禍端了,袁世凱真正能信任的人最終還是自己。北洋集團內部的情況,他這個北洋之豹再清楚不過,平日裡不說也做任何表露並不代表一無所知,下面哪些人心中有鬼、哪些人蠢蠢欲動,自己都看得清清楚楚。
只不過之前因為他本人還在中央,剛愎的性格認為自己完全有能力鎮住局面,所以從始至終都一聲不吭。
事實上也的確有這樣一層原因在其中,礙於段祺瑞的威信和麵子,無論是直系的一些軍閥又或者是皖系的一些部曲,即便有對袁世凱的不滿也會先忍氣吞聲。馮國璋南下江蘇後,中央政府這邊因為段祺瑞的一手操辦而漸漸變得皖系獨大的局面,可也恰好避免了直皖爭鬥越來越惡劣,使得北洋內部更有凝聚力。
可是現在馮國璋不在北京,段祺瑞也被迫辭職,原本還算穩定的局勢自然漸漸生出裂痕。
段祺瑞不是一個情緒用事的人,他從來沒想過要用自己離職來給袁世凱一個教訓,北洋內鬥只會讓整個北洋集團愈發消弱,這一點恰恰是他最不願意看到的。
所以在逗留京城的這段時間裡,他是希望袁世凱能儘快對局勢有所察覺,及時做出悔改。
只可惜時間一天一天過去,中央公園那邊一天比一天熱鬧,連中華帝國的國號和洪憲的年號都正大光明的打了出來。袁世凱別說有悔改之意,哪怕派人來見一見段祺瑞都省了。
這讓段祺瑞感到很是失望,同時也對北洋內部越來越明顯的裂痕充滿憂慮,只是事到如今又能如何是好?只要袁世凱沒有悔改之意,就算他放下顏面去求袁世凱讓自己復職,最終仍然是不可能改變目前的局勢。
到了十月下旬,他最終無可奈何的定下了啟程離京的日期,決定在二十八號動身前往天津,至於是否要返回鼓籍等到了天津之後再另外決議。
就在二十八號當天,段祺瑞僱了馬車裝載好行李,在幾名僕從和侍衛陪同之下動身前往馬家堡車站。然而剛剛抵達馬家堡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