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0部分

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經濟零增長”、“美國限制工業化”及長期的“康德拉傑耶夫經濟停滯”�之類的說法被人奉為金科玉律,在美國十分盛行。然而,事實和資料卻證明這些觀點完全是無稽之談,真正發生在美國的是完全不同的情況。在這一時期,美國的經濟體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管理型”經濟徹底轉向了“企業家”經濟。

�1926年,蘇聯農業經濟學家尼古拉·康德拉傑耶夫(Nicholai Kondratieff)發表了一套類似的週期理論,他根據美國曾經出現3個通貨膨脹及通貨緊縮的經濟週期波動,認為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盛衰的長期迴圈,傾向於重複一種持續50~60年的擴張與緊縮的週期,自此以後經濟學界一般稱之為“長波理論”。事實上,從西方工業革命近200年來的經濟盛衰週期看,可以發現它與科技發展興衰相當吻合,一些研究週期的學者把這一現象區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大致在54~60年之間,分別是:1798~1853年,棉花階段;1853~1908年,鐵路階段;1908~1959年,汽車階段;1959~2010年,計算機資訊階段。另外,早在中美洲的瑪雅文明及古以色列的歷史文獻中,都記載到災難和恢復大約為55~60年週期。——譯者注從1965年至1985年這20年間,16歲以上的美國人口(根據美國統計慣例,這些人能夠被列入勞動力的範疇)增長了2/5,從1�29億人上升到1�8億人。但是,美國的就業人口卻在同期增長了1/2,從7 100萬人上升到1�06億人。就業人口在第二個10年間(即1974~1984年)增長得最快。這段時間內,美國經濟所提供的總就業崗位增加了2 400萬個。

因此,無論以百分比還是以絕對數字來衡量,美國在任何其他和平年代裡都不曾創造出如此多的新工作崗位。然而,從1973年算起來的那10年,是充滿動盪的10年:首先開始的是該年秋季的“石油衝擊”,美國社會從此經歷了“能源危機”、瀕臨崩潰的“煙囪工業”以及兩次相當嚴重的經濟衰退。

美國的經濟發展是很獨特的;其他國家還從未出現過類似情況。1970~1984年間,西歐實際上喪失了三四百萬個就業機會。在1970年時,西歐比美國還多出2 000萬個就業機會;而到1984年,它卻比美國少了將近1 000萬個就業機會。就連日本在創造就業機會方面也遠不如美國。1970~1982年這12年間,日本的就業機會只增長了10%,還不及美國同期增長率的一半。

但是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初創造就業機會的表現,也與所有專家在25年前的預測不符。當時,大多數勞動力分析專家預測,美國經濟即使以最快的速度增長,也無法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以滿足所有在70年代與80年代初期達到就業年齡的男青年,也就是在1949年和1950年第一批戰後“嬰兒潮”(生育高峰期)期間出生的嬰兒。可事實上,美國經濟不得不吸納兩倍於該數字的勞動大軍,因為許多已婚婦女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紛紛湧入就業市場(這在70年代是無人能想象的)。結果導致在80年代中期的今天,每兩個已有孩子的女性中,就有一個在工作;而在1970年,這個比例只有1/5。美國經濟不僅為這些婦女提供了工作,而且大多數都強於以往她們從事的工作。

前言(2)

然而,每個人都知道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是美國的“零增長”時期,是經濟停滯和衰退期,也是“美國限制工業化”時期。原因就是每個人所關注的焦點,依然是戰後的25年間(大約到1970年告一段落)飛速發展的領域。

在高增長期的最初幾年,美國的經濟動力集中在那些原先就很大,而且越變越龐大的機構上。包括《財富》500強企業(也就是美國境內最大的企業)、政府機構(包括聯邦、州以及當地政府機構)、大型與超大型大學、學生人數在6 000人以上的大型聯合高中以及大型且不斷成長中的醫院。這些機構實際上創造了戰後25年美國經濟中所有的新工作崗位,而且,在該期間所遭遇的每一次經濟衰退、工作減少和失業的現象主要都是發生在小型機構,當然主要是小型企業身上。

但是,自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美國的就業崗位創造以及就業機會的增長轉向了一個全新的領域。在最近20年間,那些往日提供就業機會的領域實際上在削減工作機會。自1970年以來,《財富》500強企業所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