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崗位工作(因經濟衰退而造成的失業情況不列入計算範圍之內)在逐年縮減。起初,降幅相當緩慢,但從1977年或1978年開始,便呈大幅下滑的趨勢。到1984年,《財富》500強企業至少削減了400萬~600萬個工作崗位。就美國的政府機構而言,如今所僱用的工作人員,比起10年或15年以前要少得多。另外,由於60年代初人口出生率的下降,致使學校的招生人數銳減,大批教師失業。而美國大學的發展到1980年也戛然而止,自此以後,大學的工作機會一直在不斷減少。即使是醫院,80年代初所僱用的人數也停止了增長。因此事實上,我們所創造的新工作崗位不是3 500萬個,而是4 000萬個或是更多,因為我們必須加上傳統僱用機構削減的至少500萬個固定工作。其實所有這些新就業崗位,基本上都是由中、小規模的機構提供的,大多數是中、小型企業,它們在20年前甚至都還沒有出現。根據《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的報道,目前美國每年新成立的公司多達60萬家,大約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經濟繁榮時期的7倍。
企業家經濟Ⅱ
為什麼美國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也許每個讀者都會馬上聯想起“高科技”。但是,事情並非如此簡單。自1965年以來,經濟所提供的4 000多萬個工作崗位中,高科技企業所提供的崗位還不足五六百萬個,由此看來,它最多用來彌補“煙囪工業”的衰退所造成的就業崗位減少。其餘的就業崗位其實都是由其他領域創造出來的。每年,新成立的企業多達10 000家,即使我們給“高科技”一詞下一個最寬鬆的定義,在這些新成立的企業中,每100家企業中也只有一兩家與“高科技”沾邊兒。
�《大趨勢》曾是風靡全球的暢銷書之一,是著名的未來學家約翰·奈斯位元(John Naisbitt)1982年的作品。——譯者注
�《未來的衝擊》為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在1970年風靡全球的著作。——譯者注
�丹尼斯·巴本(Denis Papin,1647—1712),法國著名物理學家、工程師,是最先(從1674年開始)致力於蒸汽動力技術研究並把設想付諸實施的人。——譯者注目前,我們的確處於重大技術變革的初期,其來勢之強勁已經遠遠超過最為樂觀的“未來學家”所能想象的程度,甚至比《大趨勢》(Megatrends)�或《未來的衝擊》(Future Shock)�所描述的更為強大。技術經歷了300年的發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便告一段落。在這300年裡,科技發展的模式是一種機械的過程:主要研究在恆星(如太陽)內部所發生的事件。1680年,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法國物理學家丹尼斯·巴本(Denis Papin)�發明了蒸汽發動機,從而揭開了這一時期科技發展的序幕。而當我們以核爆炸再現了恆星內部所發生的情況時,也就宣告了這一時期的終結。就像科技在機械過程中所展現的那樣,這300年間科技的進步意味著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溫度以及更強的壓力。然而,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科技發展的模式轉變為一種生物的過程,主要研究在某個有機體內部所發生的情況。在一個有機體內,過程已經不再按照物理學家所解釋的那樣,圍繞能量組織在一起,而是圍繞資訊組織在一起。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前言(3)
毋庸置疑,高科技無論是以計算機還是電信、工廠裡的機器人還是辦公自動化、生物遺傳學還是生物工程學等形式出現,它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性。它令人興奮,是媒體關注的焦點,同時它也為人們開闢了企業家精神和創新的遠景,並能夠迅速為人們所接受。不少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情願為不知名的小公司工作,而不在大銀行或世界著名的電氣裝置製造公司工作,其原因就是源於“高科技”的神秘魅力——雖然絕大多數年輕人所服務的公司,其技術既枯燥乏味又無驚人之處。高科技可能也刺激了美國資本市場的驚人轉變。風險投資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還處於幾乎短缺的狀態,而到80年代中期,幾乎達到了供過於求的地步。因此,高科技過去常被邏輯學家稱為“認知的基礎”(ratio cognoscendi),它是我們感知和理解某一現象的緣由,而不是用來解釋這一現象出現和存在的起因。
就數量而言,前面已經提及,高科技提供的新工作崗位仍然很少,不超過總數的1/8。從產生新就業機會方面來看,高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