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的節度掌書記。
李鳳梧肅然起敬。
態度無比恭謹的敬酒,“我居於建康,曾聽說過天下義士,最振聾發聵的,當屬君在白崖關之言,‘吾不忍棄漢衣冠’,此言當為中原遺民之舉頭三尺訓。”
郭靖震驚莫名,端著酒杯說不出話來。
想不到竟然有人知曉自己當初的事蹟,還是一個遠在建康的年輕士子?
這怎麼可能,當初自己投河之後,只有弟弟郭端聽說了自己的話,但弟弟郭端已死,這話怎麼也可能傳出來啊?
郭靖真心茫然了。
眼前這位探花郎究竟是從何知曉的?
節度判官李紫陽聞言很是訝然,吾不忍棄漢衣冠,這話端的是忠臣節氣,有些不解的問道:“探花郎,郭書記什麼時候說過這話?”
印象中郭靖在襄陽城幾十年,和金人接觸的次數極少。
哪有機會說出這等大義。
李鳳梧笑了笑,指著郭靖,“感情諸位還不知曉這位郭書記的光輝事蹟?”
頓得一頓,道:“郭書記曾是高橋土豪巡檢。昔金人南下有宋將反叛,四州之民不願臣金,棄田宅推老稚順嘉陵而下。過大安軍時,宋地方官吏計口給粟,境內無餒死者。叛將盡驅驚移之民使還,但皆不肯行。郭推官當時亦在遣中,至白崖關時,曾高聲:‘吾家世為王民,自金人犯邊,吾兄弟不能以死報國,避難入關,今為曦所逐,吾不忍棄漢衣冠,願死於此,為趙氏鬼。’遂赴江。”
眾皆悚然,側目。
狄少生不無尊敬的問道:“郭書記,竟有此事?”
郭靖有些不好意思,“以往小事,某都快忘記了,不曾想探花郎竟然知曉,倒是奇怪了,當時之人可知者甚少,探花郎是從何得知的?”
這便是承認了!
眾人群情激動,誰曾想到自己的同僚竟是此等義士!
如此,倒是沒人在意郭靖如此也算個是歸正人。
李鳳梧笑了,“天彰義氣人彰善,郭書記此舉,大義凜然,豈能被歷史蒙隱。”
狄少生起身,執酒杯,“來來來,郭書記,請受某一敬!”
說完一飲而盡。
其餘眾人無不起身,同時敬郭靖一杯。
郭瑾笑著回禮,“還請諸位同僚、上司不要在意此時,今後共襄公事,謹防金人來襲。”
在他看來,這種小事沒必要宣揚。
經過這個插曲,宴會氣氛越發和諧,先前對李鳳梧還有輕視之心的襄陽縣衙的主簿和縣尉,再不敢有絲毫輕視之心。
連這種陳年事都能挖出來,這位探花郎好強的手段。
李鳳梧是無心發現的郭靖。
但在襄陽一眾官員看來,明顯不是,這定然是這位探花郎上任之前調查出來的。
說不準自己的一些隱秘這位探花郎也明白著吶。
想到此處,一些人不由得暗暗凜然。
這個探花郎有點來者不善的意思啊……(未完待續。)
第七章誰家小官人不舉?
酒宴之後。
按說,因初到,李鳳梧今日大抵只能住進驛館,明日再搬進縣衙。
不過都是當官的人兒,大家哪會讓咱們的李知縣如此尷尬的度過一夜,讀書人,不就好上層樓說風流?
雖說大宋嚴禁官員狎妓,但這裡是襄陽。
離臨安遠著吶。
酒酣之後,襄陽府治官員盡皆告辭離去。
襄陽府治官員為一個觀察推官迎風洗塵,已是破格事。
接下來節目就交給襄陽縣衙的主簿縣尉兩人了。
李鳳梧起身,準備告辭。
卻被襄陽主簿拉住,“李知縣,我等已在黃花地安排好酒席,還請移駕一醉方休。”
李鳳梧略感猶豫,“可是我那——”
主簿甄士德笑道:“李知縣不用擔心,我等已安排好,不會虧待了他們。”
主簿、縣尉,就是自己任期內的同僚。
要想做好工作就得把關係搞好啊。
李鳳梧只好應得,“那恭敬不如從命,待過些日子,我再宴請諸位同僚,到時務必請賞臉。”
黃花地在漢水之畔,臨江背山。
名字取得很別緻。
實際上和碧雲天是一個老闆,這樣一看就順眼了。
碧雲天、黃花地。
黃花地正對漢水,若是天氣晴朗,站在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