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弧G罷咧鋁τ讜諤岣呋�剮�實耐�敝匭氯啡螧BC的特色。而桑布魯克領導的新聞部門則肩負著或許是其中最為重要的責任。2002年9月中旬,桑布魯克制定了一個更為雄心勃勃的計劃—將傳統政治節目的收視率增加20%。 正如他所說,我們必須重新定義政治新聞的含義。年輕人關心國際事務,關心環境、毒品、移民問題,這些新議題已改變了傳統政治的範疇。BBC的新聞希望藉助“9·11事件”探索這種新的國際事務與政治報道的方式。正如桑布魯克在一次講演中所說,今天的新聞工作者在報道嚴肅新聞的同時,必須提供更多的新聞背景。而更重要的是,他們要堅守獲取第一手資料的信念,“我到了那裡,我目睹了一切”,桑布魯克在BBC新聞臺倡導這樣的精神。除了增加新聞的可信度外,這樣做同樣可能增加收視率,“對於年輕的觀眾來說,他們喜歡這種感覺”。 他熱愛這個職業。在他的青年時代熱衷於閱讀傑出的國際事務記者詹姆斯·卡麥隆的專欄。“因為他總是前往第一線,親眼目睹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他有著進步主義的普遍信念:更多的資訊,有助於你作出更準確的判斷,儘管在這個理性遭受質疑、不確定性替代確定感的時代,這種信念顯得不無天真與脆弱。 但是,客觀的結果似乎並不傾向於桑布魯克先生的熱烈判斷。由《金融時報》前任總編輯理查德·蘭伯特領導的一家獨立調查委員會在12月出版的一份報告表明,BBC新聞臺的節目與商業電視臺的新聞節目並無明顯差異,它不具有BBC自己宣稱的傑出特性。《衛報》不無譏諷地評價道,BBC新聞臺不是過於相似商業電視臺,而是還不足夠像。新聞集團旗下的天空電視臺無論在新聞質量與收視率上,都超越了BBC。而桑布魯克先生在對天空電視臺表示尊敬的同時,對此評價道,“BBC新聞臺仍有巨大的增長空間,我們需要進行更多的創新以滿足觀眾的需求。” 但不管遭受何種質疑,BBC新聞臺仍是世界上最值得關注的新聞機構之一。或許它的收視率乃至新聞質量仍需面對全球主要電視新聞網的挑戰,但它的偉大傳統與聲譽,則是無人匹敵。“今天在世界上沒有哪一家機構與BBC擁有同樣的建立方式、價值觀和審美觀……我們是以觀眾—而非商業廣告—為基礎的。這就意味著我們有與眾不同的價值觀,在今天這個非常商業化的世界裡尤其顯示出了我們的獨特性。”當理查德·桑布魯克發表上述言論時,很多人願意傾聽,尤其是在這個一切事物,包括政治都成為消費品的年代。     txt小說上傳分享
訪談(1)
1989年你報道了柏林牆的倒塌,當時你是怎麼看這個事件的?不少觀察家認為,電視新聞在這個歷史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今天的你對此又是如何看待的? 柏林牆倒塌的前一晚,我還在(英國)剪輯我們最主要的一個晚間新聞節目。隨後我便連夜飛到柏林,在那裡組織了BBC其後一個月的全部報道工作。 它無疑是一個極其重大的事件,冷戰從此宣告結束。但在當時,我們認為它最重大的意義在於,分裂了45年的德國終於完成了統一。之後,它真正的意義才慢慢凸現出來。這次事件最終促成了以一個超級大國(美國)為主導、充滿了各種區域性衝突(波斯尼亞、索馬利亞)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資本主義和西方價值觀得到了大規模的擴張,經濟全球主義佔據了主導。全球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看法和社會變革。然而,在“9·11”那天,我們卻在某些地方看到了這些變化帶來的反作用力。 柏林牆倒塌、蘇聯解體後,西方世界再沒有出現類似的重大歷史事件。福山說,我們已來到了歷史的終點。與此同時,媒體也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各種緋聞瑣事上,沒有人再關心國際新聞。在整個20世紀90年代,你因此而感覺到沮喪嗎? 我認為柏林牆的倒塌並不意味著歷史的終結,“9·11事件”已經證明了這一點。但是我認為世界上的很多變革都是在全球層面上發生的,瞭解和把握它們非常困難。因此,才會有許多人逃避在緋聞瑣事之中。它正意味著,新聞工作者在解釋正在發生的偉大變革時,面臨著更大的挑戰。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恐怖主義宣戰將表明人們的關注程度的提高。 一年前,你說新聞報道將會因“9·11”而發生戲劇性的改變。今天,許多人又開始逐漸失去了對國際事務的興趣。為什麼我們不能說“9·11”僅僅是一個大新聞點,它必將—甚至已經—很快過去? 我認為,“基地”組織所代表的反西方價值觀的力量不會很快消退。反恐戰爭將持續很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