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13部分

看著這本即使是現代印刷品都很少見到的大幅書卷,莊睿可以想象,一萬多冊開本宏闊的《永樂大典》擺在架上,如同一個小型圖書館,真可以說是煌煌鉅製了。

朱棣篡奪帝位,被方孝孺等士大夫們視為“大逆不道”,於是想到了要繼承太祖編修一部大型類書的未靖之業。

這樣,一方面透過把士人集中起來,可以消弭朝野間的抗拒力量,達到籠絡士人的目的;另一方面還可以炫耀文治,確立自己的正統地位,於是就在即位的是年(1403年)七月,下令編纂《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是中國的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全書目錄60卷,正文22877卷,裝成11095冊,約3。7億字,這一古代文化寶庫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

說到《永樂大典》,不能不提到主持編纂這部典籍的兩個大功臣:解縉和姚廣孝,這部古代的鴻篇鉅著,正是在二人的主持下,在各地徵召了大批繕書人進行描欄、清抄、繪圖和圈點工作,歷經六年編撰而成。

解縉是明初有名的才子,明成祖朱棣很賞識他的才華,任用他主持過《太祖實錄》和《列女傳》的編纂,不過最讓他名垂青史的,還是他主持編纂《永樂大典》的經歷。

至於姚廣孝,則是更具傳奇色彩,姚廣孝14歲就出家當了和尚,法名道衍,江湖人稱病虎,傳說朱棣起兵清君側,就是姚廣孝的手筆,一舉扶持朱棣登上了皇帝的寶座,甚至被民間稱之為帝師,是朱棣最為信任和倚重的人。

有了姚廣孝的參與,所有編修《永樂大典》人員的生活條件十分優裕,他們居住在離皇家藏書處文淵閣不遠的崇裡坊等地,由光祿寺早晚供給酒餚、茗果,還發給膏火費,官員參與編修的可以免朝,待遇十分優厚,當時有人就以“天下文藝之英,濟濟乎鹹集於京師”來形容《永樂大典》編纂的盛況。

《永樂大典》的規模遠遠超過了前代編纂的所有類書,為後世留下許多豐富的故事和難解之謎,不過《永樂大典》流傳到今天的只有百分之一、二,其他因為自然或人為的破壞,最終在歷史長河中湮滅了。

《永樂大典》就像是一艘“寶船”,把中國14世紀以前的文化統統裝入它的倉中,可如今,人們只能透過露在水面上的一小段桅杆來猜測這艘沉沒寶船的一切了。

歷史上的《永樂大典》,帶給人們太多的驚奇和讚歎,它的毀滅也帶來了同樣強烈的悲傷和遺憾,留給後世許多有待探尋的謎,現在,許多人不知道《永樂大典》是一部什麼書,還有許多對《永樂大典》耳熟能詳的人,恐怕一生也無緣見到《永樂大典》的原貌。

莊睿在研究明史的時候,曾經專門前往中國國家圖書館,借閱過《永樂大典》的原本,是以在第一眼看到這玻璃櫃中的善本時,莊睿就知道,這六本書籍絕對是和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永樂大典》同出一處,一定是從中國流出的。

“買下來,一定要買下來,不管花多少錢,一定要將其帶回到自己的博物館裡……”

看著這六本《永樂大典》,莊睿的眼睛都紅了,要知道,《永樂大典》雖然在全世界還留存有數百冊,但是每一冊的內容都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每一冊現存於世的《永樂大典》,都是真正的孤本。

其實嚴格說來,現在留存下來的《永樂大典》,也並非是永樂年間的原本,這裡面有許多曲折複雜的故事。

在明朝皇帝中,明世宗(嘉靖皇帝)最喜愛《永樂大典》,平時在案頭上常備幾冊《大典》以供隨時翻閱,嘉靖三十六年宮中發生大火,三大殿都被燒燬,火勢蔓延,很快便危及文樓中的《大典》,明世宗連夜下了三道金牌,令人把《大典》及時搶救出來。

為防止今後再遭受類似禍患,明世宗萌生了重錄《大典》的想法,嘉靖四十一年,明世宗任命高拱、瞿景淳、張居正等人負責重錄《永樂大典》的工作,重錄工作整整花了6年時間,到明穆宗隆慶元年四月才最後完成。

而《永樂大典》的正本,在嘉靖重錄之後,就變得撲朔迷離起來,有人認為《大典》正本毀於戰亂或火災,早已蕩然無存。有人卻認定《大典》應該是被殉葬了,只是數百年來,再無一冊《永樂大典》的正本顯露於世。

以歷史記載詳實而著稱的中國,怎麼會連這樣大的一部重要典籍的下落都沒有記載呢?讓包括莊睿在內的許多研究歷史的學者,都感到匪夷所思,正本究竟遭受了何等命運?如何亡佚的?至今還是歷史上的一大懸案。

《永樂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