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實際上,所謂“民主”,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多數人的選擇”。民主當然並不簡單地等於“少數服從多數”,但沒有“多數人的選擇”,也就不會有民主。因此,開放三會、全委票決、公推###和民主測評,就是要在現有的條件下,儘可能地做到民主決策、民主任免和民主監督。這是一種非常可貴的嘗試。

就說民主測評。剛才說過,多數人選出來的幹部並不一定就保險,就靠得住。就算當時選準了,後來也可能會變。即便是好乾部,為人民群眾做了好事,也要有人來評價和肯定。這就要考核,也要監督。這件事,以前是由組織部和紀檢委來做的,今後也仍然要由他們來做。但組織部和紀檢委的眼睛再亮,也有限。這就不妨在有條件的時候和地方,用適當的方式邀請人民群眾或者他們的代表來幫忙。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萬人喝彩;貪汙腐敗,違法亂紀,千夫所指。這樣一來,為人民服務的幹部就會得到人民群眾的充分肯定,得到人民群眾肯定的幹部則會更好地為人民服務。顯然,這種考核方式和輿論力量,有可能在基層的政治生活中形成良好導向和良性迴圈。

何況新都區在改革試點時,還嘗試著明確了黨員群眾的質詢權和罷免權。黨員有權對本鄉鎮黨委進行詢問。如果對方不答覆,或者對答覆結果不滿意,可以質詢。對那些有嚴重問題(比如思想素質差,違法亂紀;責任心不強,長期履職不到位;作風簡單粗暴,嚴重傷害大多數群眾利益;管理決策嚴重失誤,造成重大損失)的黨委書記,還可以提請罷免。當然,這裡面也有一系列的規定和程式,並不是動不動就可以詢問、質詢、罷免的。但不管怎麼說,基層民主權利的運用已不限於“任”,還包括“免”了。也就是說,群眾能夠把鄉鎮黨委書記“選上去”,也能夠在換屆時把他“選下去”,或者在任期內把他“罷免了”。這是一整套完整的民主程式。

當然,開放三會、全委票決、公推###和民主測評,是有區別的。開放三會的改革著眼點主要在“由內而外”,全委票決的改革著眼點主要在“由少而多”,公推###和民主測評的改革著眼點主要在“由官而民”。也就是說,開放三會的改革方向,是由不公開決策變成公開決策;全委票決的改革方向,是由少數人“選官”變成多數人“選官”;公推###和民主測評則是由“官選官”、“官評官”變成“民選官”、“民評官”。一則著眼於“內外”(公開不公開),一則著眼於“多寡”(少數與多數),一則著眼於“官民”(官方與民間、上級與基層),真可謂多層面多角度立體式的改革。

其實這三個方面是有關聯的。實際上,只要堅持“多數人選擇”的原則,就一定會“由少而多”,也一定會“由內而外”、“由官而民”。因為“官”總是少數,“圈內”和“上級”也總是少數;而“民”(群眾、民間、基層、下級)一旦參與進來,不管進來多少,“門窗”便都不再關得住。從這個意義上講,民主政治必定是公開和透明的政治。反過來也一樣。只要政治生活真正是公開透明的,就一定面向大眾,也一定面向基層。因此,民主政治建設必自基層始。

紅了櫻桃,綠了芭蕉(2)

事實上,成都在進行基層的制度完善和政治建設時,所有的嘗試,全部都在區縣和區縣以下展開和進行,其中有的涉及區縣一級,有的僅限於鄉鎮和村。區縣做的,鄉鎮一般都做,如民主測評;鄉鎮做的,有些事情區縣就不做了,如公推###。所以是“基層民主”。

基層其實是很重要的,因為基層是基礎。我們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多民族國家,從中央到地方有多個層級。在這樣一個國家執政,不能不看重地方,注重基層。這就好比一座高樓大廈,越是高聳入雲,就越是要打好地基。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必須著力夯實。

成都所做的一切,意義正在於此。比如公推###,就用心良苦。公推###是僅限於鄉鎮黨委書記的。鄉鎮黨委書記的產生方式,過去的常規做法是上級黨委提名,代表大會選舉。這種做法,既體現了“黨管幹部”的原則,又體現了“黨內民主”的原則,從理論上講並無不妥之處,從實際上看也並非問題成堆。那又為什麼要改革?依我看,恐怕就是為了更好地體現這兩個原則。我們知道,所謂“公推###”,是由兩個環節構成的,即“公開推薦”和“直接選舉”。公開推薦並非不要上級黨委的領導,只不過領導的方式由“指定”變成了“指導”。鄉鎮黨委書記也和過去一樣,仍然是選舉產生,只不過由“間接選舉”(代表大會選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