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四百二十四章 東翔機械廠的危機

“業務不足,廠裡發不出工資了。”

馮飛用嘆息般的口吻向馮嘯辰說道。

原來,馮飛所在的東翔機械廠是一家三線軍工企業,與當下許多三線企業一樣,都面臨著軍工訂貨大幅度減少,企業經營難以為繼的窘境。

中國從50年代開始,就執行了一條先重後輕、先軍後民的工業化發展道路。所謂先重後輕,就是優先發展重工業,輕視輕工業的發展;而所謂先軍後民,就是把更多的資源優先用於軍用工業,民用工業經常是要為軍工讓路的。

在50年代至70年代,這樣一種戰略選擇當然是有其道理的。新中國是在一窮二白的底子上建立起來的,作為一個大國,又必須擁有獨立自主的重工業體系和軍事工業體系,以免像後世我們的南亞鄰國那樣,作為一個12億人口的“最大民主國家”,連子彈都要從國外進口。

然而,先重後輕、先軍後民的道路,帶來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輕工業不但具有滿足百姓日常生活需要的職能,還是積累資金的重要部門。忽略輕工業的發展,使得中國的工業積累不得不長期依賴於對農業的“剪刀差”,而農業能夠提供的支援畢竟是有限的,最終重工業的發展也就越來越難以為繼了。

先軍後民的影響就更大了,軍事工業是純粹的消費型工業,難以創造出利潤。國家把大量的資金投入到軍事工業,建立起了包括兩彈一星在內的強大軍事基礎,但與之對應的民用工業未能發展起來,造成了一種畸型的產業結構。

中國當年的戰略模式,很大程度是從蘇聯學習而來。而作為老師的蘇聯,就因為長期忽略輕工業和民用工業,導致百姓對於國家的經濟發展心存怨懣,並最終帶來了蘇聯的解體。

中國的改革開放,除了經濟體制上的變革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工業戰略的調整。70年代末,國家毅然放棄了“十個鞍鋼十個大慶”的重工業優先發展思路,下馬了一大批重工業企業,扶持輕工業的發展,為百姓提供了豐富的生活必需品,同時也增加了國家的財源。

到80年代中期,國家做出了另外一個決策,那就是基於“近期內不可能發生大規模戰爭”的戰略判斷,提出讓軍隊受一些委屈,放棄先軍後民的傳統思路,把原先用於軍事工業發展的資金轉向民用。在這段時間裡,許多軍工專案都被擱置起來,一些三線企業陷入經營困境,東翔機械廠就是其中之一。

關於軍隊為經濟建設讓路這件事,後世有許多評價。有人認為,此舉使得中國的軍工發展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導致了中國與西方軍事落差的進一步擴大,是短視之舉。還有人舉出兩彈一星的例子,說只要大家勒緊褲帶,隨便省一點錢,就能夠保障某某專案的繼續,那麼中國就能夠提前若干年掌握某某技術,達到滅日屠美的目標。

這種說法,其實也只是軍迷們的牢騷而已。沒有經濟的積累,軍工的發展是不可能持續的。勒緊褲帶能夠造出兩彈一星,但不可能爆出坦克海、飛機海,不可能支撐起如下餃子一般的軍艦建造。這就像玩紅警那樣,你不造上十輛八輛的採礦車,光知道有點錢就造一輛坦克,最終只能是完蛋。

馮嘯辰是有兩世經歷的人,穿越前的他,已經見證了中國軍工的復興,所以對於眼下讓軍工讓路的政策並沒有什麼牴觸情緒。不過,他也知道在這段時間裡有許多令人扼腕的事情,如果能夠有先知先覺,做一些必要的補救,事情的結果也許是能夠更好的。

馮飛不知道馮嘯辰的想法,他還在唸唸叨叨地敘述道:“前兩年,國家落實政策,給大家都加了工資,而且也允許廠子用生產利潤來蓋房子,大家覺得日子比過去好了。誰知道,好景不長,從去年開始,國家的訂貨就減少了,任務量還不到過去的一半。今年上半年,訂貨進一步減少,原來每年都有的新裝備研製撥款也中斷了,廠子的日子一下子就難過起來了。目前倒是還勉強能夠發得出工資,再拖幾個月,估計連發工資都夠嗆了。”

“不會吧?你們是三線企業,工資總是能夠保證的吧?”馮嘯辰問道。

馮飛道:“目前是能夠保證,不過上級部門說了,現在國家號召我們三線企業搞多種經營,要自己創收。上級給我們下達了任務,每年創收收入要佔全廠支出的30%,國家相應地減少30%的撥款。可我們那個地方,在大山溝裡,能創什麼收啊?”

馮嘯辰想了想,說道:“二叔,這個事情我也聽說過。國家鼓勵一部分三線企業搞軍轉民,發展民用產品,你們在這方面沒什麼舉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