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52部分

光學實驗室自然是天壤之別。

很明顯的事實,中國相機的質量已經超過了倫敦聲譽最好的產品,用硝酸纖維做基片的柔軟、可卷繞的“膠捲”也令歐洲人眼界大開。

當化學家葉昭與帝國德裔光學家阿具一起在數年前發明了鋇冕光學玻璃後,帝國的攝像鏡頭技術就得到飛速發展,隨之出現的還有活動電影攝像機等等。

當然,帝國光學實驗室的初衷自然不是為了發展完善照相機、電影等等技術,這些都是衍生產品而已。

不過現今東方和西方,因為交通所限,除非質量明顯高出一籌而且有著廣闊市場的工業品,否則運輸販賣得不償失,所產生的利潤還不及高昂的運費。

歐洲商人攜帶的少量工業品也只是運輸茶葉時順帶而已。

在帝國各大報紙報道“克孜爾大捷”的當日,蘇門答臘島大亞齊海域北百多海里外,出現了浩浩蕩蕩的俄國人艦隊。

在印度南安達曼島布萊爾海港經過休整補給的俄國艦隊,黑壓壓的掠過海面。

這枝艦隊集結了俄國波羅的海等艦隊的鐵甲艦,除了必要的防衛力量,可以說是傾巢而出來與中國人決戰。

俄國艦隊總指揮官格里戈裡·伊萬諾維奇·布塔科夫,海軍上將,同時也是俄國汽輪裝甲艦隊戰術的奠基人。

九年前,他發表了《蒸汽艦隊戰術摘編》一書,七年前,又發表了《蒸汽艦隊戰術新編》,一舉奠定了俄國海軍裝甲艦戰術先驅者的地位。

布塔科夫上將所在的旗艦彼得大帝號,排水量7000餘噸,勉強可透過蘇伊士運河。

兩座305mm雙聯前裝炮塔裝在桌臺狀的中央船樓前後中線上。鐵製船體水線裝甲帶為厚559mm的木材,兩面鑲厚178mm的鍛造裝甲板,動力為機車型的燒煤鍋爐,蒸汽機功率5250馬力,兩軸推進,航速13節。

雖然聽聞中國人的萬噸級戰列艦已經下水,但距離真正竣工應該還有一到兩年。

布塔科夫堅信,如果不趁現在給予中國海軍致命的打擊,那麼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俄國海軍將再沒有在中國海一帶威脅中國人的力量。

“彼得大帝”號,本來應該設計為萬噸戰艦,但因為中國人現時的威脅不得不令俄國海軍部加快鐵甲艦生產速度,萬噸計劃暫時擱淺,彼得大帝號作為六千噸以上的主力艦匆匆的排上生產日程。

戰勝中國海軍,深入中國海將廣州剛剛下水的萬噸戰列艦的船體擊沉,破壞中國的船廠,便是布塔科夫率領他的艦隊將要執行的戰略目標。

前來中國海的艦隊,除了旗艦彼得大帝號,主力艦隻尚有排水4000噸的風帆蒸汽艦“奈特隆·麥雅”號和“克萊姆爾”號,都是兩年前竣工的艦隻,具有很強的法國風格,船體有長大的衝角和較強的舷緣內傾。

此外還有三艘排水量三千噸的羚羊級戰列艦,其中兩艘從法國購買,一艘自己建造,又有英國泰晤士鐵廠建造的“佩爾維茨”號等等早期鐵甲艦以及武裝商船、補給艦。

不算補給艦隻,整個艦隊共有二十餘艘軍艦。

俄國海軍部對中國海軍的實力一直在進行評估,基本上,認為這是一支技術先進足以抗衡英國任何一支地區性分艦隊的強大力量,而且與英國海軍的差距逐漸縮小。

中國人的軟肋也很明顯,那就是沒有多少海戰經驗,話說回來,進入鐵甲艦時代,各國海軍幾乎都沒經歷真正的海上戰爭,反而是中國海軍多次挑起事端,此外就是奧地利和義大利海軍曾經爆發過沖突。

布塔科夫思忖間,不由得輕輕嘆口氣,與中國人的較量,只怕比自己想象的還要艱難。

“塔尼娜號報告,距離中國人的大亞齊港口一百海里!”

指揮室裡,陡然緊張起來。

大亞齊是中國人勢力範圍最邊緣的殖民港口,進入大亞齊海域,也代表著己方艦隊開始碰觸這個張牙舞爪盤踞在中國海和南洋的惡龍的觸角。

布塔科夫深深平復了一下呼吸,突然下達了命令:“左轉向!駛向馬六甲海峽!”

艦隊大張旗鼓的東來,中國人肯定早有準備,而且艦隊在各處港口停泊,甚至報紙都可能有報道,估算時間,中國人也差不多能知道自己的艦隊大概進入印度洋的時間,大亞齊,說不定已經有中國艦隊集結等待著自己,有岸炮支援的中國艦隊對己方的威脅將大大提升。

布塔科夫突然放棄了攻擊大亞齊的計劃,準備一鼓作氣,將中國人甩在後面,衝入馬六甲海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