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1部分

沒有白費。

劉通:“作坊的整體佈局還算合理,但一些地方存在隱患。我提幾個建議,大家看看有沒有道理。硝石、硫磺、木炭分開放置的距離不夠,還要遠一些;倉庫的通風和隔熱有待改進;防火設施不足,儲水量太少,沙子也不多;製作火藥的器械要多輪換,發熱以後堅決換掉,不可貪圖方便繼續使用;硫磺、硝石曬完,需等足夠冷卻才能收藏,收攏和搬動要輕,有些人卻不注意這些細節,這可半點馬虎不得啊。”

說完後,劉通停下喝口茶。大夥目光相接,小聲議論,對劉通所說沒有異議。看來劉大人還真懂一些哈。

劉通:“倉庫的改建,防火設施,我讓人來做,你們還是忙你們的事。我的設想,所有木質牆壁不能再用。倉庫和作坊加高,在倉庫的高位開窗,再引一條水渠到作坊,調節氣溫和防火。此外,從山下多運些沙子上來備用。”山中的泉水量不小,也不遠,工程量不會太大。沙子運來後,放置在不宜用水消防的易燃物附近。

繼此次之後,劉通還來了幾次。除了察看工程進度和消防措施情況,還提出流水作業和生產的專門化。

以上是生產和管理方面的改良,而另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無疑是火藥的改進和火器的發展。後世的炸藥和炸彈極為先進,但古代無法制作,劉通只說未來可能會出現這些東西,他們聽了之後,很是神往。劉通引導他們試驗黃火藥等更為先進的炸藥,將所需材料、大致配方、工序和製法告訴他們,使他們興奮不已。

劉通還指導大家制作擲彈筒和新式地雷,為此專門調集工部的匠人前來協助。當時的火器人士已經在研究地雷,而擲彈筒則是簡易的迫擊炮。地雷與擲彈筒的製作不會太難,卻很實用,這二項產品添補了火器的空白。致於火槍和火炮,沒有優質鋼材,那是空談,只有等以後煉出好鋼再做試驗了。

火藥的改進是相當艱難的。後來劉通改任他職,技師們缺了劉通的直接支援和指導,自行摸索,進展變得緩慢了。劉通在任期間,提高了他們的待遇,升了一些人的職務,讓他們很是懷念。後來部分技師受劉通的邀請,到西北協助研製新的火藥和火器,他們的地位大大提升,幹勁十足,進展很快。

年金兵擄掠汴京時,劉通將其餘技師秘密接走,與先期到達的同僚們一起在西北效力。這些人是金人重點蒐羅的物件,西北人士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接出其中的大部,一部分工匠和技師還是讓金兵擄了去,讓人嘆息不已。

方向已定,餘下的事情由火器坊的同仁們去籌劃,劉通也少去那裡了。劉通每次去,都被大夥當作祖師爺一樣看待,既崇拜他,又把他當作朋友。祖師爺在他們心目中是神聖的,而再大的官在他們看來也不過如此,劉通感到很欣慰,多麼樸實的匠人呀。

火器的研製有了新的開端,弩箭的研製同樣不能忽視。弩箭的研製遠不如火器的繁難和危險,見效也更快。對於弩箭,劉通原本不想多管,為這事矛盾了很久。將來很有可能跟宋庭分道揚鑣,現在研製出更加精良的利器,對自己不太有利,但想到對遼作戰以及金兵南下,這點顧慮也就拋掉了。民族存亡事關重大,內戰居於下位,要是因小失大,豈不是越活越回去了?

劉通考察了京都箭弩製作坊之後,也提出了改進意見。弩具的改良同樣需要工部的協助,劉通召集兵部和工部匠人,提出弩具的改良方案,畫出連弩的圖形,註明其結構、功用和製作材料,供專家們參考。劉通後世見過多種弩具,也收繳過不少,其中不乏連弩。有土製連弩、機制連弩,有國產連弩也有進口連弩。因為好奇,曾拆開看過裡頭的構造,因此記憶尤深。

古弩上弦相當吃力,又很笨重,連弩的功用也就難以發揮,其威力甚至不如單發弩。經過改進的連弩輕便多了,威力也強多了。改進之處有幾項:弩身、弩箭盒、上弦機制和摳發機構。目前的弩弦用牛筋牛皮,弩身用木頭或鐵器,將來一旦煉出精鋼,用以製作弩身和強力彈簧,弩的改良還有很大的空間。

自農曆十月至第二年七月,劉通在兵部和樞密院任職,培養提拔幹部,研究和改良軍工科技,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擢拔的大部分人才往西北和西南任軍中職務,到期後在西部各軍各路輪轉,這是將來賴以生存的基礎。老人家說過,槍桿子裡出政權,這話是要牢記在心的。

北方各路,劉通也安排了一些人手過去。這些人都是貧寒出身,意志堅定,能夠吃苦耐勞,其中有些是呂將後來推薦的江浙義士和北地豪傑。如此選材的目的,是為了將來組織民眾、聯絡義軍抗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