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能夠看到幾隊清軍正冒著關內革命軍炮擊的危險,正在抓緊清理山上火勢。
關內,一縷黑煙由不遠處的一棟木製建築傳來,那是一發自兩側山上轟來的炮彈,意外越過了城牆之上落在關內,點燃了那棟木製建築。
旁邊的陳天祥一臉沉重的跟在他身邊,兩人面上俱都多了幾分嚴肅,或許這一片呼痛、抽嘶、呻吟聲之中,他們很難有其他的表情。
隨著戰事的吃緊,城中原本的守軍早就不夠,再命令第七標趕來支援後,李漢又在應山縣招募了幾百民夫,一同送來幫忙修補城牆、搬運傷兵,他隨著這群民夫一同來到了武勝關。
已是11月3日了,持續了四天四夜的清軍不間斷的強攻,武勝關內的守軍終於頂過來了!伴隨著城外炮聲的息去,關內守軍炮火終於佔到了上風,轉而對城外清軍開始了反壓制!
四天四夜,城中守軍付出了九百多人戰死,兩千七百多人負傷的代價,先後打退了數十波清軍攻城,將清軍死死的拒在了武勝關之外。
連續四天四夜的強攻,清軍損失至少倍於城中守軍,也已經無力再維持高強度的攻城。
而鄂中也終於等到了期待已久的清軍退軍令,據可靠訊息透露,南陽已經抽調一個協約莫三千人趕往信陽,而信陽則提前一步用火車運送了兩個協近五千五百清軍北上,聽說已經抵達石家莊了。如今西線革命軍所需面對之兵已經不足九千,張懷芝眼看短時間之內難以攻陷襄陽城之後,終於果斷放棄了繼續進攻襄陽城,指揮手下五千多清軍轉往光化縣方向攻去,不再理會襄陽派出的騷擾,果斷要與被困在光化縣城之中的鄒洪明的兩千多人回合。
何進的第三協在這幾日的戰事中損失不大,相比較被困在光化縣城內的清軍,第三協前後損失不過千人,只是要同時面對清軍大軍卻有些困難了。
更令他感覺有些不安的是,有情報顯示,袁世凱似乎已經抵達信陽了!
對於這位縱橫了清末民初政壇數十年的梟雄,他心中實在是忌憚到了極點,因此決定趁如今清軍北調後的不足,打響區域性反擊,給那位未來的袁大總統來一個下馬威!
“轟~~~”
城中架設的炮臺方向響起了隆隆的炮聲,這次炮擊是對城外清軍的最後一次進攻。經過四天四夜的戰鬥和炮擊,清軍架設在關外兩側山峰上的炮臺已經被清理的差不多了!山嶺兩側的清軍實際上已經無力對武勝關實施炮火壓制,清軍只能龜縮在兩側山嶺的一小塊地區,仗著關內的大炮射程不足勉強支撐著負隅頑抗。
“轟!轟!”
炮聲隆隆,城外山嶺和關內幾處建在城牆上的炮臺上不時騰起火光,而空氣中的槍炮聲也由原來的激烈變得逐漸淡不可聞,在這漸漸息去的槍炮聲中,持續了四天四夜的武勝關攻防戰正式宣告以鄂中方面的勝利告終。
站在硝煙瀰漫的城牆上,李漢拿起望遠鏡眺望了片刻,隨即向身邊的作戰參謀下達了總進攻令!
“全軍突擊,務必於今日結束兩側山嶺的戰鬥!”
幾分鐘後,衝鋒號響了起來,革命軍炮兵各部以最猛烈的炮火向兩翼山嶺上殘存的清軍陣地轟擊,城中,他剛從應山帶來的第七標高唱著‘革命者之歌’,革命軍四日來第一次發動反攻。
在城牆上眺望,那象徵著革命的鐵血十八星旗在那火光之中隨風飛揚,所到之處氣沖霄漢。
……
在夜幕降臨之前,關外的戰鬥終於結束了,在承受了重大傷亡之後,困守兩側山嶺上的清軍終於崩潰,一部豎起白旗,戰場起義,一部狼狽遁走,向信陽方向狼狽逃竄,慌亂中,不少已經打光了子彈的笨重機槍、火炮因為搬運不便,都被遺棄在了兩側山嶺上,最後落入了革命軍手中!
臨近谷口處的兩處山嶺上還有了一個殘留在清軍炮兵陣地,望見山嶺兩側幾處原本插在清軍陣地的大龍旗被換成了鐵血十八星旗之後,殘留的清軍炮兵隨即調炮猛轟,旗子先後炸燬了幾次,但很快就又被敢死隊重新豎起在山頂,與此同時,攻陷了兩側山嶺之後,城中的炮營也隨之推著大炮架設在革命軍已經佔領的兩側山嶺上。沉寂了一段時間之後,已經在連續四天的戰事中得以充分磨練的革命軍炮兵繼續以猛烈的炮火壓制回應清軍炮兵。
一處臨近谷口處山頂的清軍炮兵陣地很快沉寂下去,隨著四日來戰事的不利,清軍炮彈消耗的十分厲害,如今眼看不守,兩處陣地的清軍將領隨即將炮彈擊中在了一處,繼續壓制兩側山嶺上的革命軍。並且,那裡已經比較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