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址ā�
這種連續生產的工藝,已初具組合化生產的系統思想,既提高了生產效率,又減少了能耗。
在原本的歷史上,被宋應星記進了他自己寫的《天工開物》一書中,從而流傳到了後世。
這個技術在歷史上,要比歐洲要領先一百年左右。只是技術自滿清開始,幾百年內不但沒有多少發展,反而大幅倒退,讓人很是遺憾。
這種技術的缺點是溫度不夠,以致不管是炒鋼或炒熟鐵,炒出來的都是半固態糊狀鋼塊、鐵塊。
而只有煉出液態鋼,才能夠混合其他合金造出合金鋼,並且用鑄造或者卷軋的方式快速生產鋼材。
在這個位面上,因為鍾進衛的提醒,溫度得到提高,達到了鍊鋼的要求。不過隨著溫度的提高,又帶來了新問題,導致鍊鋼一直不理想。
第一個問題是高溫耐火磚的問題,鋼鐵廠用了那麼久的時間,其實最大的問題就是一直在實驗耐火磚的材料,大概用了半年的時間,才找到了合適的耐火磚,從而解決了這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不知道為什麼,煉出來的鋼鐵質量都不行,比較脆。
有關這個問題,也幸虧是有朝廷的支援,經過南北比較,發現南方煉出來的鋼鐵普遍好於北方。經過鍊鐵方法的全方面比較,發現了北方是用煤炭,而南方則用木材。
於是,京師的鋼鐵廠也改用木材,發現確實提高了鋼鐵的質量。但京師附近的木材有限,而煤炭充足,光用木材的成本實在太高。
工匠們就又開始琢磨新的方法,實驗來試驗去,還真找到了法子,就是用焦煤鍊鋼鐵,比單純的煤炭鍊鋼鐵要好上不少。
或者是受研究所提成的刺激,工匠們不斷地努力創新,揣摩更好的方法。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之後,又被他們發現在鍊鋼鐵的時候,加入石灰石、石灰之類的物質時,鋼鐵質量不錯。
但隨之而來,又帶出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爐壁的侵蝕與破損。自從用了石灰石這些輔料之後,就變得很嚴重。
鋼鐵廠的工匠們不得不再次實驗爐子裡新的耐火磚,一直到上個月,才找到一種叫白雲石耐火磚,解決了這個問題。
現在正在重新修建新的爐子來鍊鋼鐵,重新開始正式生產還要等到下個月。
鍾進衛對於鍊鋼這些東西並沒有涉及過,因此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指示。
不過鍾進衛和古人比起來,有一個優勢是他們沒有的。因此,鍾進衛交代鋼鐵廠的研究員,要求他們不但是實驗出來了,同時也要把原理搞清楚,並進行總結。
只有如此,才能舉一反三,做到真正的掌握,並推動鋼鐵技術的向前發展。
對於這點,鍾進衛還同時要求宋應星進行跟進,千萬不要馬虎。
等到鍾進衛從鋼鐵廠視察完了之後,天就黑了。鍾進衛便沒有再去紫禁城,回家寫總結去了。
第七百九十五章 糧食危機
次日一早,鍾進衛還沒出發去紫禁城,就由內侍來興國公府傳旨,讓他馬上進宮覲見。
鍾進衛嚇了一跳,以為又有什麼意外發生了。他一邊連忙動身,一邊詢問一起回宮的傳旨內侍,到底出了什麼情況。
但內侍並不知道,而且也沒有急遞之類的事情,只是一大早皇上和內閣首輔溫體仁商議了一會事情後,就下了這道旨意。
鍾進衛只好帶著疑惑趕到紫禁城,在文華殿見到了崇禎皇帝和溫體仁。和內侍所說不同的是,此時還多了一個戶部尚書畢自嚴。
“鍾師傅,那糧草調撥的事已有了結果,另外還有一些訊息,朕和溫卿商議之後,就把你找來再議一議,免得回頭又不知去什麼地方找你,耽擱了時間。”崇禎皇帝一見鍾進衛,就給他解釋招進宮的原因。
他這麼說是因為鍾進衛現在只是興國公,只有爵位,並無職位。理論上無需每天進宮議事,可以在家享清福。
在之前的時候,鍾進衛要去各處研究所視察情況,崇禎皇帝怕他今日還去,會一時半會找不到他人,就早早派內侍把鍾進衛招進宮了。
鍾進衛昨日已經視察了幾個重要的研究所,原本就計劃今日一早進宮的,因此崇禎皇帝其實是多此一舉。
鍾進衛很是關心糧草調撥的事情,遼東能不能穩定下來,能不能在短時間內開始重建,安置各地軍戶移民到遼東,關係十分重大。
因此,鍾進衛一聽完崇禎皇帝的話,就馬上問道:“陛下,糧食調撥一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