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東南岸)、蘇門答臘、滿剌加、古裡、錫蘭等國家。他帶著大批金銀財物,每到一個國家,先把明成祖的信遞交國王,並且把帶去的禮物送給他們,希望同他們友好交往。許多國家見鄭和帶了那麼大的船隊,態度友好,並不是來威嚇他們,都熱情地接待他。
鄭和這一次出使,一直到第三年九月才回國。西洋各國國王趁鄭和回國,也都派了使者帶著禮物跟著他一起回訪。在出使的路上,雖然遇到幾次驚濤駭浪,但是船上有的是經驗豐富的老水手,船隊從沒出過事。只是在船隊回國、經過舊港的時候,卻遇到了一件麻煩事。
舊港地方有個海盜頭日,名叫陳祖義。他佔據了一個海島,糾集了一支海盜隊伍,專門搶劫過往客商的財物。這回聽到鄭和船隊帶著大批寶物經過,分外眼紅,就和同夥計議,表面上準備迎接,趁鄭和不防備,就動手搶劫。
這個計謀被當地人施進卿得知,他偷偷地派人到船隊告訴了鄭和。
鄭和心想,我手下有二萬兵士,還怕你小小海盜?既然你要來偷襲,就非得給你點教訓不可。他命令把大船散開,在舊海港口停泊下來。命令船上的兵士準備好火藥、刀槍,嚴陣以待。
夜深的時候,海面上風平浪靜,陳祖義帶領一群海盜乘著幾十艘小船直駛港口,準備偷襲。只聽到鄭和坐船上一聲火炮響,周圍的大船都駛攏來,把陳祖義的海盜船圍住。明軍人多勢大,早有準備,把陳祖義殺得大敗。大船上的兵士丟下火把,把海盜船燒著了。陳祖義想逃也逃不了,只好乖乖地當了俘虜。
鄭和把陳祖義捆綁了起來,押回中國。到了京城,嚮明成祖獻上了俘虜。各國的使者也會見了明成祖,送上大批珍貴的禮物。明成祖見鄭和把出使的任務完成得很出色,高興得眉開眼笑。
後來,明成祖相信建文帝確實是死了,沒有必要再去尋找。但是出使海外的事,既能提高國家的威望,又能促進跟西洋各國的貿易往來,好處很多。所以打那以後,一次又一次派鄭和帶領船隊下西洋。從公元1405年到1433年的將近三十年裡,鄭和出海七次,前前後後一共到過印度洋沿海三十多個國家,最遠到達非洲的木骨都束國(在今索馬利亞的摩加迪沙一帶)。
到鄭和第六次出使回國的那年,明成祖得病死了。他的兒子明仁宗朱高熾即位後,不到一年也死了。繼承皇位的明宣宗朱瞻基,是一個八九歲的孩子,由祖母徐太后和三個老臣掌權。大臣們認為鄭和出使七次,國家花費太大,到國外航行的事業就停了下來。
鄭和的七次航行,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也說明當時我國航海技術已經有很高的水平。透過鄭和出使,促進了我國和亞非許多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直到現在,那些國家裡還流傳著三保太監的事蹟。
土木堡的慘敗
明太祖在位的時候,吸取了歷史上宦官專權引起國家混亂的教訓,立下一條規矩,不讓宦官過問國家政事。他把這條規矩寫在大鐵牌上,掛在宮裡,想要他的子孫世世代代遵守。但是到明成祖的時候,這條規矩就給廢除了。
明成祖從他侄兒手裡奪得皇位,怕大臣反對他,特別信任身邊的宦官,在他遷都北京以後,就在東安門外設立“東廠”,專門刺探大臣和百姓當中有沒有謀反嫌疑的人。他怕外面的大臣靠不住,讓親信太監做東廠提督。這樣,宦官的權力漸漸大起來。到了明宣宗的時候,連皇帝批閱奏章,也交給一個宦官代筆,叫做司禮監。這一來,宦官的權力更大了。有一年,皇宮招收一批太監。蔚州(今河北蔚縣,蔚音yù)地方的一個流氓,名叫王振,年輕的時候讀過一點書,參加幾次科舉考試沒考取,在縣裡當教官,後來因為犯罪,本來該充軍,他聽說皇宮招太監,就自願進宮做了太監。宮裡識字的太監不多,只有王振粗通文字,大家都叫他王先生。後來,明宣宗派他教太子朱祁鎮讀書。朱祁鎮年幼愛玩,王振想出各種各樣法子讓他玩得痛快,朱祁鎮挺喜歡他。
明宣宗死後,剛滿九歲的太子朱祁鎮即位,這就是明英宗。王振當上司禮監,幫助明英宗批閱奏章。明英宗一味追求玩樂,根本不問國事。王振趁機把朝廷軍政大權抓在手裡。朝廷大員誰敢得罪王振,不是被撤職,就是充軍。一些王公貴戚都討王振的好,稱呼他“翁父”。王振的權力可算頂了天了。
這個時候,我國北方蒙古族的瓦剌(音là)部強大起來。公元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派三千名使者到北京,進貢馬匹,要求賞金。王振發現也先謊報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