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裕農民,原有可播50斤包穀種的土地,沒有農奴。改種罌粟以後,每年可收200兩鴉片。他將鴉片販賣給漢人,並放鴉片高利貸(借1兩還5兩)很快發財暴富。他後來又買了4個農奴和可播種150斤包穀種的土地。

改種罌粟可以致富,是因為鴉片的價格貴,因而種罌粟的比較效益高。如上文所述,在陝西渭南,一畝地種植罌粟,一般可收穫百十兩鴉片,一兩鴉片可兌換20斤小麥,以一畝地生產100斤鴉片計,即可兌換2000斤小麥,而當時種植一畝小麥,至多收穫三五百斤。因此,鴉片可以算是“高效作物”,種植鴉片從而容易發財致富了。

正是由於種植鴉片的比較效益高,因此一些大土地所有者大規模地、成百畝地種植罌粟。罌粟花開時,一望無際的原野上,紅白黃粉,五彩雜陳,形成了特有的鴉片風光。在收穫時節,需要大量勞動力手工割取,於是在收穫季節出現了大量短工——刀兒匠,他們以其熟練的割漿技術,賺取較高的勞動報酬。在罌粟種植區,由於刀兒匠的大量來臨,各種商販、娛樂組織也來了,出現了臨時的繁榮——煙會(煙場),逐漸形成了趕煙會的習慣。

電子書 分享網站

趕煙場:收穫鴉片的特殊景觀(2)(圖)

在內蒙古河套地區的五原縣,大多數人將土質肥沃,灌溉方便的土地,多數種植鴉片,形成了一片片美麗的鴉片風景:“在收穫季節來臨前,農村要出現一年一度的繁榮景象,首先是農村流動人口增加。流動人口的來源分幾個方面,其中為數最多的是割煙工人,割煙是一種帶有技術性的勞動,不是一般農民所可從事。由於積年累月的種植,種煙地區逐漸培養出一些掌握割煙技術的人。這些人並不完全在農村落戶,其中有城鎮的商販和手工業工人,也有從種植歷史較長地區(如薩縣、託縣)來的。割煙工人的勞動報酬和生活待遇,和一般農業勞動者相比,要優厚好多。以1935年為例,鋤小麥時一個成年勞動者每日掙工資1角,飯食是一日三酸(早晨酸粥,中午酸燜飯,晚上酸稀粥),每逢初一、十五吃一頓葷菜麵食。至於割煙工人則大不相同了,每日工資起碼5角,飯食一定是面,副食如買肉不便,頓頓雞蛋是少不了的。同時還供應飲料,茶葉與紅糖白糖每日均須準備。”(李子英:《五原煙毒史話》,載《近代中國煙毒寫真》)

在甘肅靖遠縣,種植較多罌粟的地主,“因收割時間緊迫,多有僱短工者,農村出現了臨時的人市。遠來的勞力清早集中在橋頭或廟門,地戶需要短工的到那裡去叫。工資是有行市的,不用商量,用幾個人就叫幾個人。大的地戶種百八十畝的要叫幾十人短工,除管飯外,工資是付錢,無錢可以大煙支付。今日割明天收,算做一個勞動日。每年的工資行市不同,大約一個工1兩大煙。當時煙價每兩1元,每元可買白麵30斤。(張慎微:《靖遠的煙場》,載《近代中國煙毒寫真》)

割取大煙漿汁的刀兒匠工資、待遇很高,是因為他們掌握了割取大煙的手藝。割取大煙是個細緻的手藝活兒,需用三刃刀在大煙的蒴果上劃上刀口,讓白色的汁液流出、凝固,然後收集起來。其具體操作程式是:頭一天中午後開刀放漿,第二天清早收漿。收完後,再在另一塊地裡開刀放漿,依次作下去。一塊大煙地放完漿二三天後,又可以開刀放漿。一般的大煙可以堅持半個月到一個月的放漿時間。放漿開刀水平的高低,直接關係到大煙的收成,因此割煙收漿都極講究,刀兒匠必須技術熟練,“割煙的人要心靈手巧,三刃刀割得恰到好處,好割手一般能連割三刀,三刀後就再不出煙(漿)。先一天下午煙桃被割後,即流出乳白色的汁液,與空氣接觸逐漸變成黑褐色,第二天早上再用薄刃小骨刀刮取下來,裝入罐內,成為生煙土。乾燥後裝入土大碗內,用黃表紙蓋好存放。”(竇建孝:《天水鴉片流毒見聞》,載《近代中國煙毒寫真》)

天氣好壞對煙土收成影響甚大。如果看不準天色,放煙後遇到一場大雨,煙桃上的汁液就會被雨水衝光,收成就會落空。由於當時科技落後,無法準確預報天氣情況,一些僧道巫神專門作“天氣預報”,一見過雲發雨,馬上鳴鐘報警,之後則以功臣自居,到地頭要煙。

在一些偏遠地區,為了種植罌粟牟利,但又沒有種植技術,往往聘請刀兒匠(煙把式)指導。如四川省理縣1921年以前,還沒有熟練的刀兒匠。當地人看到種大煙有利可圖,便“從外地請來漢族的煙馬式(刀兒匠)到理縣種煙。最初是僱長工,後來是刀兒匠和主人‘分莊’,也有農民將土地出租給漢人種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