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之時,與北疆遊牧民族接壤的幾個國家,秦、趙、燕,無一不驍勇善戰,令匈奴不敢輕易攖其鋒芒。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名將蒙恬更是率大軍打退匈奴,徵兆大量民工,修築萬里長城。只是後來,時勢變遷,中原發生楚漢之爭,無暇旁顧,匈奴趁此時機做大,統一北方草原。待到他的父皇能夠騰出手對付匈奴的時候,中原已經是多年征戰,民心向和,且平城之戰失利,這才採納了劉敬的獻策,以丹汝公主和親匈奴。
此後,漢匈又和過一次親。當大漢上下普遍認為,有了楚國公主出塞,漢匈便能夠保持一段時間的和平的時候。前元七年匈奴的鐵騎,徹底打碎了這些人的夢想。
“將漢匈之間的關係寄託在和親之上,始終幼稚了些。”劉盈抿唇道,“只有足夠的實力,才能真正令匈奴不敢輕犯。”
樊伉抱拳恭敬道,“陛下英明,臣願效犬馬之力。”
“今日喚你前來,本就是為了這個。”劉盈一笑,
凝神鄭重道,“如今,大漢馬政小有所成,今年又徵召了北地馬商卜氏掌管馬政。邊地也開始試行募軍,雁門有張偕,朕尚算放心。只是大漢與匈奴邊境頗長,阿伉你繼承姨夫勇武,朕打算讓你去隴西郡做郡守,明年,待募軍試行處滿一年後,也在隴西開始募軍,替朕鍛煉出一支鐵騎來。”
初漢的時候,文臣多半主張大漢民生凋敝,應當休養生息。武將卻需要用戰功來印證自己的價值,且更加熱血,
舞陽侯樊伉,雖然是名將樊噲的嫡子,自幼習刀弄劍,但在眾人眼中,更多的是作為皇帝姻親的習慣,他亦渴望透過戰場的鐵血功績來證明自己不負亡父英明,聞言大喜,走到殿中伏跪拜道,“臣必不負所望。”
嗓門頗大,劉盈便皺了一下眉頭,念及此時在西廂榻上睡著的阿嫣,開口道,“小聲一點。”
樊伉愕然相望之時,他已經是眉目帶笑,道,“阿嫣現在在西廂睡著,咱們莫要吵到她了。”聲音極為柔和。
樊伉的心漸漸的沉下去。
卻原來,陛下看重張皇后,竟已經是到這般地步了。
起來,樊伉在張皇后幼年之時也是見過這個表外甥女幾面的。當時,張嫣生的玉雪玲瓏,聰明可愛,很是招人喜歡。後來出乎意料的配給年長八歲的母舅做皇后的時候,他也曾經為之嘆息過的。
倒不是說樊伉覺得舅甥聯姻真的便是亂了倫常。他與其父樊噲都是武將,對這些東西,沒有文人那麼看重。只是覺得,長安城中有那麼多適齡的高門閨秀,為什麼,劉盈偏偏要娶張嫣?
有時候,麻煩本身並不是問題,而是,明明可以規避掉這些,又何必走這一條更難走的路。
如果事情僅僅這樣發展下去,張嫣亦不過是一個可憐人。
畢竟,劉盈是大漢之君,是男子,縱然無法接受張嫣,他依舊可以廣納妃嬪。張嫣卻是自從進未央宮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這一輩子都只能夠系在劉盈身上,沒有旁的出路。
卻沒有料到,後來的發展,完全出乎了樊伉的預料。
未央宮宮闈中的事情,樊伉因為與帝家的親緣關係,知道的比一般長安侯爵多一些,但也不能完全清楚其中明細。但當時在句注山山坳之中,他曾經親眼所見的場景,讓他下了哪怕違背皇帝意願,也不再試圖營救接回張嫣的決定。
漢的皇后,可以是皇帝的外甥女;但是,她至少應當足夠堅貞。方配的起中宮之位給她帶來的榮耀,與責任。
他始終清楚的記得,在那個草木蔥蔥的句注山山坳中,他手中的弓弦慢慢的松下去。
渠鴴將自己的大氅披在那個少女的身上,然後抱起張嫣,將她放到不遠之處的馬背之上。
從頭到尾,張嫣都沒有過一絲掙扎。
雖然自己與張皇后亦有著親緣關係,但終究是與皇帝來的更加親近,而且他們是從小一處長大的。在他心目中,劉盈是高高在上的大漢天子,年輕而尊貴,不需要俯就這麼一個失德的女子。
有時候,心中對一個人起了一步印象,便會被這個印象所影響,漸行漸遠。
因此,當張皇后帶著身孕千山萬水回到長安之時,劉盈和呂后能夠不經猶豫的相信這個孩子的血脈。樊伉卻覺得如張後這般的柔弱女子,能夠在匈奴軍營中保住性命,甚至平安歸來,本就令人生疑;再加上受當時句注山情景所惑,更是對張嫣腹中胎兒心有猶疑。且舞陽侯夫人曹氏曾進宮見過張皇后,回來的時候曾經笑言,張皇后顯懷並不嚴重,看上去真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