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而這些方法導致了*,消滅了一大批正直、著名的共產黨人。阿爾巴尼亞勞動黨中央則攻擊赫魯曉夫的講話是‘反*主義的”,“是為形形色色的帝國主義分子和南斯拉夫修正主義分子效勞的”。蘇共二十二大作出決議把裝有斯大林遺體的棺材挪出紅場上的陵墓,《人民之聲》報立即對此事進行抨擊,並對斯大林大加讚揚。。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三章 德國有形與無形——柏林牆倒塌的前後(19)
第三,阿爾巴尼亞不僅反對赫魯曉夫提出的“和平共處”等理論,更反對蘇美領導人之間的所有接觸。霍查認為,赫魯曉夫的“和平共處”主張在理論上和革命實踐中背離了*列寧主義的基本原則。“蘇聯修正主義集團在各個方面都已成了帝國主義,特別是美帝國主義的死心塌地的盟友和幫兇。”
第四,阿蘇關係建立之初既不平衡,也不穩固。早在二戰後的初期,阿蘇關係即存有芥蒂。當年,蘇南領導人之間關於建立巴爾幹聯邦、包括把阿爾巴尼亞併入的問題,曾多次進行會晤磋商,並獲得某種共識。加之蘇聯對阿爾巴尼亞經常表現出的大國主義和冷落、輕視的態度,加深了一向對此十分敏感的阿爾巴尼亞民族孤立感。
徐:中國和阿爾巴尼亞之間的關係曾對阿爾巴尼亞具有很重要的影響。您曾經寫文章專門談中阿關係經歷的“春夏秋冬”4個政治溫期。請您簡單介紹一下其中的情況,以便我們對阿爾巴尼亞勞動黨有更深入的瞭解。
範:新中國成立以後,中阿於1949年11月23日建立外交關係。以後,差不多整個20世紀50年代就是兩國關係的“春季”。由於我們新中國從建國之初起,就主張世界上的一切國家、政黨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稍後又提出反對大國主義,反對“老子黨”,這就贏得了阿爾巴尼亞的信任。
特別是1954年,中阿兩國在對方首都建立大使館,此後兩國的政治關係發展得很順利,經濟關係不斷增強,文教、科技交流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1954年這一年,還互派了留學生到對方的高等院校學習。我就是中國首批派赴阿爾巴尼亞學習的6名學生之一。建立大使館後,我方給阿爾巴尼亞提供為數不多的無息貸款,贈送了一些急需的物資,如糧食、奶粉等農畜產品、學校實驗室的文教用品等。透過科技合作,我們向阿爾巴尼亞傳授淡水養魚、加工服裝、製作粉筆等技術。另外,我們還為阿爾巴尼亞訪華的各種代表團、組和人員提供往返的國際旅費和整套衣著。阿爾巴尼亞也一再感謝我們對他們處境的理解,感謝我們在自己經濟尚處於比較困難的情況下給他們“雪中送炭”。阿爾巴尼亞的主要領導人霍查還於1956年來京參加*“八大”,許多領導成員先後訪華。我們國家的一些領導同志也去訪問阿爾巴尼亞。
可以這麼說,整個20世紀的50年代,中阿兩黨兩國間基本上沒有矛盾和衝突。阿對中方十分信任,中方對阿同情有加。雙邊關係給人以“溫暖如春”之感。
20世紀50年代的中後期,蘇聯推行大國沙文主義政策,60年代開始對阿爾巴尼亞不斷地施加壓力,導致1961年阿蘇斷交。這個時候,阿爾巴尼亞就和我們一起共同反對蘇聯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在鬥爭中互相支援。在整個60年代至70年代初的較長歲月裡,堪稱兩國關係的“夏季”。1969年4月,就在*九大開幕和閉幕的時候,阿爾巴尼亞勞動黨中央跟霍查都出面,先後發來了長篇的賀電。他們稱:“*已經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的光輝不僅照耀了全中國,而且光芒放射到全世界,讓帝、修、反望之發抖。”
這段時間裡,中阿雙方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面臨的問題,對反對兩個超級大國的侵略擴張政策,有著基本一致的看法。蘇阿斷交後,蘇聯就停止了對阿爾巴尼亞的援助。中國不僅把原先蘇聯全部的援助專案統統包了下來,而且不斷擴大、增加對他們的援助,以至於對阿爾巴尼亞的要求幾乎是有求必應。這就使得中國和阿爾巴尼亞的關係在幾乎所有的領域獲得全面發展。
第三章 德國有形與無形——柏林牆倒塌的前後(20)
在中阿關係堪稱“夏季”的20世紀60年代,為發展這種“特殊關係”,雙方均有過非尋常的舉措。可以歸納為各自的“三大支援”。就中方對阿方而言,有:一、周恩來先後於1964年、1965年、1966年三次正式訪阿,使中阿關係“從一個高峰發展到另一個高峰”。二、毛澤東以*中央主席的名義,1966年電賀阿爾巴尼亞勞動黨“五大”,其內容有人們廣為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