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較為充分的準備,時機成熟之後,他以“通突厥”的罪名將反對起兵的副留守王威、高君雅(二人實際上是隋煬帝安插在李淵身邊的耳目)斬首,從而正式起兵反隋。
李淵起兵的戰略是:因勢借力,發展自己,先取關中,號令天下,進而統一全國。
所謂“因勢”,就是藉助天下大亂之勢。
所謂“借力”,是借突厥、李密等外部勢力為己所用——當時突厥的力量相當強大,“中國人歸之者甚眾”;李密領導的瓦崗軍是當時實力最強的起義軍。為了把將成為後顧之憂的突厥轉化為可以借用的力量,他卑辭厚禮以結交之;對李密,他極盡謙恭吹捧之能事,使李密得意忘形,從而心甘情願地為李淵充當“拒東都之兵,守成皋之厄”的擋箭牌角色,李淵得以乘虛入關,奪取長安。
入長安後,他推戴代王楊侑為帝,倡言“廢昏立明”,扛著擁隋的旗號,欲行“挾天子以令諸侯”之故事,達到代隋之目的,將“弒逆”的罪名留給他人,而把自己竭力塑造成“應天順人”的新主形象,比當時爭相過早稱帝的群雄明顯高出一籌。
李淵入據長安後,曾“以書諭諸郡縣,於是東自商洛,南盡巴蜀,郡縣長吏及盜賊渠帥,氐、羌酋長,爭遣子弟入見請降”,用政治招撫手段達到了不戰而勝、拓土徠民的目的。在此後征服群雄、一統天下的過程中,他也多采用軍事進攻與政治瓦解相結合的手段。
當時關東的李密和字文化及、王世充等殺得難解難分,李淵便對他們採取坐觀虎鬥、以敵制敵的策略,專力對付西北群雄。在西北戰場,他採取各個殲滅、先急後緩的戰略,派李世民先消滅對長安威脅較大的薛仁杲;在劉武周南犯時,又“悉發關中兵”,派李世民擊滅之。在解除了西北的後顧之憂後,李淵才派李世民東出攻打王世充,奪佔洛陽。
為平定南方的蕭銑,李淵早在武德二年(619年)就派李靖入蜀協助趙郡王李孝恭做水戰準備,因準備充分,用人得當,指揮得法,此役亦迅速告捷。而後李淵又平定了劉黑闥和輔公祏,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
李淵在戰略上運籌周密,決策正確,用得其人,是取得這些作戰勝利、從而統一全國的首要條件。另外,李淵善於聽取大家的意見,集眾人之智為智,合眾人之長為長,從而作出正確決策。如在南下攻霍邑途中,傳來突厥聯合劉武周進犯太原的訊息,他召集眾將商議對策,然後擇善而從,決定繼續南下。大軍受阻河東,眾將或言先克河東,然後西進;或言避開河東,直取長安。李淵吸取了兩種意見的合理部分,留部分軍隊圍河東,自引軍西趨長安,後來的情況證明此乃極為明智之舉。
李淵是唐朝開國創業的軍事統帥,沉謀多算,善於決斷,是個既富遠見,又善施行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舊史書把大唐創業之功多歸於李世民,將李淵描寫成一位庸庸碌碌、無所作為的人,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第50章 一代明主唐太宗的糊塗事
唐太宗李世民堪稱我國曆史上的一代明主,他開科舉,行均田,設租庸調製;重用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名相直臣;北平突厥,南定六詔,東交渤海,西結吐蕃,一統天下;對外則加強和東瀛(今日本)、天竺(今印度)和大食(今阿拉伯地區)等國的經濟文化交流,使長安成為一座國際化的大都市,終於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景象。毛主席在《沁園春》一詞中將他與秦始皇、漢武帝、宋太祖、成吉思汗並舉為歷史上的風流人物。
但是,當唐太宗進入晚年時卻逐漸驕傲自滿起來,不再虛心納諫,做出了不少糊塗愚蠢的事情。他在過了多年安逸享樂的生活後,漸漸地趨向了奢侈腐化。為了更好地享受,他修復了隋煬帝在洛陽建的豪華宮室,還把已故大臣武士鑊的十四歲的女兒選為才人,給她起了個名字叫“媚”,這就是後來的武則天。在他做皇帝的最後幾年,更是一反常態,既迷信占卜,又痴迷丹藥,結果在五十二歲時由於用藥過度不幸駕崩。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白星多次在白晝出現於天空之上,這本來是宇宙間天體執行的自然現象,而太史卻占卜說,這應在“女主昌盛”,李世民又聽說民間流傳的《秘記》上說:“唐三世以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這可讓他這個皇帝睡不著覺了。他的李家王朝怎能讓“武王”取代呢?於是,他要想盡一切辦法找到這個“武王”,把他扼殺在搖籃裡。
有個叫李君羨的左武衛將軍不幸成了倒黴鬼。他的官銜、爵號、籍貫和職務裡,一連串佔了四個“武”字——“左武衛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