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三人酒量都極深,而且一直都比較自制,才沒有出現扶醉狂歌的局面。
席間太史慈更說起了長安之戰的始末,其間的驚險處令郭嘉拍案叫絕,管寧也是眼放奇光。尤其是聽說龐統其人的時候,郭嘉和管寧更是相顧駭然,他們沒有想到在此處居然還有如此驚世駭俗的計謀之士。
郭嘉當然是心動非常,而管寧則立時想到了青州下一代的天才人物諸葛亮。
太史慈當然也很想讓諸葛亮對上龐統,問題是現在諸葛亮現在正領軍在遼東的樂浪郡,不可能回來。至於聽到以太史慈的弓箭術居然沒有要了劉備的性命的時候,兩人更是大聲嘆氣。
()
若是劉備死了,對太史慈的好處當然是不言而喻。可惜事情往往棋差一著。
是夜,三人和許子將抵足而眠,縱論天下事,不知道何時才睡去。第二天早朝,太史慈便向漢獻帝和滿朝文武彙報了中原的最新戰局。
當漢獻帝聽說袁紹已經自殺身亡的時候,眼中閃過大感快意的光芒,顯然是心恨袁紹到極點。
隨即,下一個問題就來了:豫州刺史到底由誰來出任。雖然豫州乃是北方的一州,但是偏偏不在漢獻帝對太史慈的封賞之內,所以太史慈無權無目直接任命豫州剌史的人選。所以才會把這個問題拿到朝堂上討論。
這件事情在朝堂上引起了激烈的爭辯,太史慈當然想要把豫州剌史的任命權把持在手中,而王子服等人則據理力爭,他們認為按照朝廷的慣例,豫州剌史一職應當由豫州當地地鄉土勢力提出人選。再經朝廷稽核任命。太史慈豈會容忍這件事情的發生?便以豫州世家大族助紂為虐,幫助袁紹和袁術謀反為理由堅決反對這種任命方式。而且態度極為強橫,更對漢獻帝說,提出這種說法的人是在大逆不道,其心可誅。氣得王子服等人七竅生煙。
漢獻帝當然知道自己不應該過於縱容太史慈,但是自己其實根本就是毫無實權,而太史慈做事情地特點是最喜歡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若是你要否決太史慈的提議那麼就有先想辦法辨倒太史慈,否則太史慈絕對不改變自己的主意,而且你又不能拿他怎麼樣,畢竟整個長安的軍隊都是太史慈的。更何況太史慈說出來的理由戳到了他的心上呢?太史慈說得沒錯,豫州得那些世家大族先是支援袁術。後來見到袁術不行了,有轉而支援袁紹,這種人對於漢獻帝而言地(的)確是其心可誅。
所以面對雙方的意見漢獻帝極為猶豫,不知道應該何去何從。王子服的確是個人才。一見漢獻帝猶豫不決,便知道自己的提議難以透過,馬上隨機應變提出了第二個方案:讓張繡地叔父張濟出任豫州刺史。這個提議極為合理,首先張濟是張繡的叔父。對朝廷方面絕無二心。所以太史慈反對豫州世家大族出任豫州刺史的理由在張濟的身上不適用,其次,張濟現在就在葛坡,不必勞師動眾地遷移,有近水樓臺先得月之便。
這個主意一提出來,漢獻帝馬上出口應承。
看著漢獻帝的樣子,太史慈就知道漢獻帝果然想要拉攏張繡和賈詡。而讓張濟出任豫州刺史就是拉攏張繡的一個絕好手段。太史慈當然出言反對了,無論從哪一個角度來說。太史慈必須要做出這種姿態。
首先就是自己關於漢中的戰略問題,按照自己的打算是希望張濟大軍開到盧氏城為要從側翼進攻漢中的沮授大軍做後援。
不過王子服的提議倒是令太史慈心中一動,若是令張濟出任豫州刺史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以為如此一來正好可以實現自己要剷除長安異己勢力的打算。對於太史慈來說,現在最大的難題是在長安分不清敵我,除了王子服等人之外,其他人見到自己都是笑臉相迎,但是心裡面打的什麼主意就沒有人知道,王子服他們在暗中肯定還有其他的黨羽,但問題是自己初來乍到,對長安的局勢並不十分了解,所以應付起來分外吃力。更弄得自己做起事開瞻前顧後。故此,太史慈才會要張繡這在長安勢力中看似中立實則已經成為自己心腹的人接受漢獻帝的示好,慢慢的*向漢獻帝,藉機弄清楚在長安反對自己勢力的真實情況,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太史慈在前一段時間已經故意的冷落張繡和賈詡,在他們回到長安的第二天,太史慈便以大司空的名義命令張繡和賈詡回到沈嶺前線,不得耽擱,兩人出城的時候更是沒有去相送,給人造成了太史慈並不喜歡張繡的假象。太史慈知道,自己這麼做肯定會給某些有心人一種錯覺,自己出(初)來長安的時候,曾經當著漢獻帝的面大讚張繡和賈詡兩人,說他們兩人乃是國家的棟樑。是大大的忠臣,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