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又有老教師帶著,一定沒問題。你們班不是有數學學得非常不錯的同學嗎?還是在自己身上找找學不好的原因吧!”沒有得到家長支援的孩子以後不再抱怨了,逐漸和數學老師越來越融洽。就這同一個話題,我也聽到過個別家長的處理方法:“年輕就是不行,咱們怎麼這麼倒黴,彆著急,我找你們校長去,要求換老師。”咱們可以想象一下,有這樣家長的撐腰,孩子自己還可能努力嗎?反正學不好也不是我的責任——這就是孩子的想法。可是到頭來吃虧的又是誰呢?其實孩子回家訴苦,發洩不滿主要集中在小學和初中時期,一上了高中,孩子才不願再向家長說學校的事呢。越是年齡小、辨別是非能力不強的情況下,越需要家長給予正面的引導,我設定幾種常見的情景。家長們不妨考慮一下應該如何應對,孩子回家說:
A。 老師偏向×××同學。
B。 我今天上課沒說話,老師冤枉我。
C。 我們老師特討厭,放學總比別的班晚。
D。 真煩,今天我們老師又把我們臭罵了一頓。
E。 倒黴,今天老師把我的文曲星沒收了。
F。 我們語文老師講課特沒水平,我都不愛聽。
G。 我今天忘帶作業了,老師罰我在學校補上。
H。 我上課就說了一句話,老師就沒完沒了地批評我。
I。 我討厭×××老師。
就選取的這些情景,家長們可以作出截然不同的反應。但我要忠告您的一句話就是:怎麼做對孩子有好處,請務必想清楚。
也許有人會說,你是老師,當然就站在老師的立場上說話。難道老師的種種做法就都對?孩子們的反映都不準確嗎?那您就誤解了。第一,老師們工作態度,教學水平,管理方法多多少少會有差別。老師本是凡人,也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和不足,拋開極個別教育界的敗類不說,再優秀的教師在與人(學生)打交道的工作中,也會出現紕漏而引起學生的不滿。對這一點我不但承認,而且是最心知肚明的。第二,孩子們反映的往往是他(她)的親身經歷,也許是客觀事實,也許是角度不同所造成的偏見。他們之所以回家訴說,就是想聽到家長的評判,得到家長的同情和支援。這時候的您如果能做到既不貶低老師,又不傷害孩子,從不同的角度幫助孩子分析問題,使孩子的情緒得到緩衝,不但有現實意義——緩解師生間的矛盾,還可能產生長遠意義——培養孩子寬容、自省的良好品質和換位思考的思想方法。至於說真正屬於教師的問題,您完全可以善意地直接或間接地提出。我相信絕大多數老師及學校領導都會給予認真考慮的。讓教與學這對矛盾向有利於孩子成長方面轉化和發展是我們的共同心願,教育孩子您有義務,老師有責任,我們之間的和諧、一致、互諒、互補對孩子肯定是有好處的。個別不理智家長的一些舉動只能為孩子造成潛在的後患。舉我親身經歷的一個案例:
初一即將結束時,我看到個別學生的英語成績已經跟不上了,心裡真是萬分著急。於是求助我以前的學生,現清華大學高材生陳薇、崔巖利用假期給幾個孩子做家教,補一補英語。當時有補課願望的孩子和家長不少,我不可能都安排,於是用心挑選了三個男生。沒曾想其中一位在企業當個小“官”的父親用一句“你們老師什麼意思,她是不是創收呢?”拒絕了我的好意。另兩名男孩補課很見效,而這個學生英語成績卻一蹶不振。本來孩子是個單純、熱情的好孩子,我對他還多一分偏愛,可是這位父親卻誤解了我們師生間的關係。三年中,這位家長從沒有主動與老師取得過一次聯絡,只在孩子上初二時的一箇中午風風火火地來到了學校。我簡直喜出望外,熱情接待並彙報孩子的近期情況(這時候這名學生各科成績已經很差了),沒想到不容我說三句話,這位父親話鋒一轉“我今天主要是來反映一個問題……”原來是來告體育老師狀的。就因為體育課上的一個遊戲,男同學之間要互相拍打後背,孩子們頑皮,可能手重了,把他兒子打哭了。為此家長找我給體育老師奏了一本。我至今耿耿於懷的不是家長反映的問題,而是家長在遇到問題時的不冷靜、不理智。第一,這些事值不值得您大動肝火。第二,中午孩子回家剛一訴苦,您就迫不及待地衝到了學校,對孩子能有好的影響嗎?第三,我滿心歡喜、滿懷誠意地感謝您的到來,您這一瓢冷水,潑得我能對您沒意見嗎?據我所知,老師們中間有一種不那麼正確卻很無奈的共識,那就是家長難纏、事多、不講理,對孩子我們只好少管,謹小慎微地管,顧慮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