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與公孫瓚‘交’易過後,李賢麾下已經多出了兩千匹戰馬,若不是騎卒匱乏,北海國立馬就能多出一支三千人的騎軍。
騎卒與步卒不同,如果沒有長期的訓練,極難上陣廝殺。
。。。
第二百八十章唯才是舉招賢館
初掌大權之後,李賢還沒來得及享受醉臥美人膝的感覺,便被成堆的竹簡淹沒了。
竹簡上寫的全都是近期需要處理的政務:平壽大雪,壓垮了百姓的房舍,傷者過千;公孫瓚派來了使者,問訊何時運送第二批糧秣;呂布、陶謙對牟平出產的盔甲讚不絕口,意圖拓展‘交’易……
若不是有徐庶幫襯,說不定李賢就要撂挑子了。
一郡之事與一縣之事比起來就好像小溪之於江河,也是在這時候,李賢才發現自己麾下長於內政的幫手實在是太少了。
好不容易從遼東請來一個國淵,他又被劇縣的流民纏住了,一時片刻根本‘抽’身不得。
管亥也算個人才,可人家畢竟不是李賢的麾下,倘若李賢對其指手劃腳,說不定會讓其生出反感。
怎麼辦?
李賢想起後世裡玩的三國遊戲,裡面有一個叫做招賢館的地方,如果運氣好,一張招賢令就能招攬到內政近百的大才。
之前,孔融在位的時候,李賢不好越俎代庖,招賢納才,可現在孔融死了,李賢成了名正言順青州刺史、北海國相,由他設立招賢館,倒也算合情合理,最起碼,不會為人嗤笑了。
招攬人才一事,涉及到北海國以後的發展,由不得大意。
李賢有了初步構思之後便找到徐庶,讓其查缺補漏。
“察舉制度為武帝創立,至今已有兩百年,剛開始,察舉確實舉薦了不少人才為國所用,可近年來,朝廷勢微,察舉已經淪落為豪強手中的工具,我想招攬人才,不知道元直何以教我?”
徐庶深知寒‘門’士子的苦楚,也對豪族把持官吏遴選之路深惡痛絕,因而,他對李賢的觀點頗為贊同,“使君適才提起的招賢館,我覺得頗為恰當,這跟戰國時期的‘門’客制度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使君須得提防魚目‘混’珠之輩”。
李賢笑道:“想跟我瞞天過海,只怕沒這麼容易,我打算根據士農工商卒五種來分‘門’別類的收斂人才,誰擅長哪一種,便由相應的官員考核,透過考核之後,再給他們一個實踐的機會,能夠成事者,方可留用”。
徐庶聽罷之後讚不絕口,李賢提出的法子頗為新穎,要知道,自古以來,國家對人才的要求是“全才”,也就是說,掌握的技能越多,這人越可大用,而李賢這等分類選才的方法,聽上去頗為荒謬,可仔細想來卻很有道理,倘若這法子真能夠施行,絕對可以招攬不少人才。全集下載75/
“全才難找,偏才易求,使君不拘一格用人才,定會使人聞風來投”
“先生以為由誰負責招賢館比較妥當?”
徐庶忙於內政,根本沒有時間打理招賢館,而招賢館事宜干係重大,‘交’給別人來做,很難讓人放心,於是徐庶提議:“招賢納才為國之根本,招賢館開館之初,不如由使君親自遴選,事必躬親,等到形成規則之後,再‘交’由他人,這樣以來,才不會誤了使君的大事”。
李賢仔細一琢磨,確實是這個道理,他想出的招賢館一策明明是一個妙計,可如果被人搞砸了,到頭來只會耽誤他的時間,砸了他的招牌。
“也好,事不宜遲,等我寫好招賢令後便宣告天下”
李賢記得清楚,曹‘操’在建安年間就搞出了《求賢令》,恰好,上頭的內容現在還記得清楚,於是李賢便將《求賢令》上的內容謄寫出來:“昔伊摯、傅說出於賤人,管仲,桓公賊也……”
徐庶讀罷之後大為讚歎,“唯才是舉,使君此舉必將名動天下”。
李賢笑了笑,他知道自己這《求賢令》一出,肯定要得罪不少人。
要知道,兩漢以來,德行、孝道一直是為官之根本,現在李賢只問才學,不問‘操’守,頗有些驚世駭俗。
不過,穿越而來的李賢明白,要想招攬到真正的人才,不用這法子是不行的,最起碼,這是一條便捷之路。
翌日一早,都昌城的百姓便驚訝地發現城‘門’口又多了一張告示。
有識字的書生搖頭晃腦地將告示內容讀了出來,念罷之後,當即臉‘色’大變,嘴裡道:“荒唐,實在是荒唐,李使君此舉差矣!”
說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