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在今天,心理控制基金會也沒有拒絕過犯人們真誠地無償索要本書的請求。因此,我與獄卒、諮詢專家、牧師以及類似環境中工作的其他人交談過,不用說,數罪併罰的話題就經常會提到。
個人、家庭和社會都花了大量財力用於教育囚犯,這些囚犯在服刑期滿獲釋之後不久,便管不住自己,重又走上邪路並再次入獄。之後仍然如此,可謂累教不改。我後來相信,累犯其實不過是怨恨使然。如果一個人從監獄走向社會時,他的怨恨情緒沒有絲毫改變(怨恨他小時候受到的教養和家庭背景,他的原告和看管他的獄卒,他出獄後沒有一點社會基礎,以及怨恨他在獲得別人接受和信任的時候是多麼艱難,如此等等),那麼他幾乎肯定會犯下新的罪行,再次把自己送進監獄。多數犯人都是如此。只有極少數能努力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不受這些怨恨情緒的毒害、改頭換面重新做人的人,才能在出獄後規規矩矩。同樣,任何允許怨恨情緒控制自己思想的人,都會將自己、將自己的潛力鎖在一個自己製造的監獄裡。判處絞刑的是她自己,擔任毫無同情心的陪審員的是她自己,擔當監獄獄卒的還是她自己。
空虛
讀到這一章時,你也許會想起某個這樣的人:儘管他灰心喪氣、有火氣卻發洩錯了物件、心存怨恨等等,卻仍然取得了“成功”。不過話也不要說得過於絕對。有許多人表面上得到了象徵著成功的東西,但當他們去開啟自己孜孜以求的“錢櫃”時,卻發現裡面空空如也,就像他們歷盡千辛萬苦掙來的錢在他們手上不翼而飛一樣。長此以往,他們便喪失了快樂的能力。而一旦你失去了快樂起來的能力,財富或其他東西再多,也無法為你帶來成功或幸福。這些人贏得了成功的“殼”,但敲開之後,裡面卻什麼也沒有。
在日常生活中,擁有享受能力的人從許多很普通、很簡單的小事中也能得到快樂。無論獲得了哪一種物質上的成功,他們都能享受它。而那些已經失去享受能力的人,無論做什麼事都無法找到快樂,不管是得到一個價值1美元的錐形蛋卷冰淇淋,還是價值上百萬美元的豪華公寓。世上沒有什麼目標值得他追求,生活令人厭倦得可怕,沒有什麼事值得花時間和精力去做。你每天晚上都能看到許多這樣的人,他們在夜總會狂歡,把自己搞得疲憊不堪,以期讓自己相信他們在享受生活。他們四處旅行,成天忙於這樣那樣的宴會,希望能找到快樂,但總是隻能找到快樂的“空殼”。事實上,快樂是與創造勞動、與對目標創造性的追求相伴而生的。你可能會得到一個虛假的“成功”,但當你得到它之後,它卻讓你只得到空虛中的快樂,讓你受到懲罰。
當你擁有有意義的目標時,生活才會有意義——讓你的自動成功機制安然入睡,你不透過為它分配任務而打擾它,它也不以自己勞動的負面成果打擾你:這便是心理控制的秘訣。
只有當你把目光牢牢鎖定在有意義的目標上時,生活才會有意義。
空虛是一種徵兆,表示你的生活沒有創造性。你空虛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沒有對你足夠重要的目標,也可能是因為你在努力追求某個重要目標時沒有使用自己的才華、沒有竭盡全力。有些人沒有自己的志向,於是悲觀地下結論說:“人生沒有目標”,而另一些人沒有值得追求的目標,於是總結說,“人生不值得去奮鬥。”而積極朝一個或多個目標努力奮鬥的人,不會就社會生活的無意義或虛無,或者他個人的具體生活,提出悲觀的思想觀點。
即便最年邁的人也能追求目標、悲觀向上。而他們也是這麼做的。目前社會上有一種很好的趨勢:許多退休人員前往初中級院校,在那裡追求學習、教育、掌握感興趣的學科知識、獲取某種技能(這些知識和技能他們以前根本沒有時間去掌握)甚至指導別人成才的目標。我在本書的前面曾經描述過學習過程的四個步驟。人生的活力就在於不斷設定新目標、然後沿著學習的這四個階梯向上爬,以便有效地追求這些目標。
空虛不是一條通往成功的途徑——一旦經歷了空虛情緒,它就能變成一種逃避努力、工作和責任感的方式。它會變成不好好生活的藉口或理由。如果萬事皆是虛無,如果天底下沒有新事物,如果想盡辦法都找不到快樂,那麼何必費力?何必嘗試?如果人生就是一首單調的歌曲,如果我們每天工作八小時的目的就是能夠買一套房子睡覺,就是為了睡上八小時之後為第二天的工作做好體力準備,那麼又有什麼值得激動人心的呢?然而,當所有這些腦力層面的“理由”都消失、一旦我們走下人生單調的“腳踏車”,不再原地打轉、重複繞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