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地皮,便叫來報童,讀到了關於“張家口”的最新訊息。守候半夜的眾多記者湧向車廂門,將梁漱溟團團圍住,紛紛搶先提問,問國共兩黨和談有望否。梁漱溟盯著報紙,一嘆:“一覺醒來,和平已經死了。”梁漱溟再也無可奉告。次日,中國各地的人們起床後,買到的各家報紙都登了這句話,一時間,梁漱溟的一句話成了國人的口頭禪:“一覺醒來,和平已經死了。”
梁漱溟去意已堅,他與老友盧作孚有一點共同的個性,說做就做,說去就去。同年11月6日,梁漱溟離開南京,退出和談。辭去民盟秘書長職位,後來,甚至連盟員都辭去。國共和談破裂後,梁漱溟便退回到老友盧作孚多年建設的北碚,在金剛坡的勉仁國立專科學院,即後來的勉仁文學院講課,一面埋頭撰寫《中國文化要義》這一部“因戰事、國事而時時輟筆未能及時寫出的書”,“闡述我對老中國之認識”。
金剛坡在北碚城外,去北溫泉公園半路上,再向上,便是縉雲山。1948年底的一天,難得的晴天,斜陽將半坡染金,清風奏起滿山松濤。梁漱溟沒工夫去賞這山景,他忙著著述《中國文化要義》,而這勉仁學院的書齋,也確實是個難得的好地方。偏此時,門被敲響,一聽便知不會是盧作孚,盧作孚敲門可不會這樣急迫難耐。不消見面,梁漱溟便知來者是誰。果然,來訪的是《大公報》記者王文彬,一個急國人之所急的難得的記者。
“蔣介石即將下野!”一進門,王文彬就說。
“換誰?”梁漱溟問道。
“蔣下李上。”見梁漱溟拂開書稿就問,王文彬趕緊答道。
“李宗仁上臺主政?”儘管王文彬只說了兩個人的姓,梁漱溟馬上聽懂。
“早知道,梁先生年輕時便是學界泰斗,可是,自年輕時起,就不是一個為學問而學問者。人在金剛坡,對坡下時局變幻竟如此熟悉!”王文彬一嘆。這也正是這兩年來,他是新聞界跑梁漱溟家最勤的記者的原因。
“我人雖然穿往於課堂,靜坐於書齋,但對打得熱火朝天的內戰,卻仍然關注著。兩年前那個春天,我跑延安去見毛澤東,問和平,問中國前途。誰知剛回來,蔣介石先生便嚇了我一大跳。”
“發動內戰。”
“萬牛莫挽,氣勢洶洶,大有三月半年消滅共產黨之勢。但局面的發展,卻事與願違。國民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