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8部分

的確史無前例,但組織工作的失誤、商業色彩的濃厚和奧林匹克公園的一場大爆炸,把“最好的”三個字淹沒了。國際奧委會副主席德梅德羅更是坦率直言:“我們不會說這是最好的奧運會,絕對不會。”

雖然沒有得到薩馬蘭奇和國際奧委會“最好的”評價,但本屆奧運會的贏利卻毋庸諱言是歷史上最高的。

奧運會結束後,組委會並列主席安德魯·揚在記者招待會上說:“本屆奧運會將比預計的能贏得更多的利潤,併為亞市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除了9億美元的電視轉播費和6.8億美元的企業贊助,組委會還獲得售出的每一件紀念T恤、每一頂帽子、紀念扣及每一個吉祥物伊奇的收入的15%。本屆奧運會僅吉祥物銷售就達2億5千萬美元,僅此一項,組委會即可獲得3750萬美元的進項。據估計,整個奧運會期間,各種紀念品的銷售總額超過12億美元,亞特蘭大組委會從中獲得的純利潤超過3億美元。門票也是組委會獲得收入的重要途徑。這屆奧運會共售出大約861萬張門票,門票收入達4.68億美元。單從售出門票的數量看,遠遠超過巴塞羅那奧運會的302.1萬張和洛杉磯奧運會的579.8萬張。

揚認為,奧運會如今已算得上最能有效地促進社會和地區經濟發展的盛會。亞市組委會估計本屆奧運會已經給亞特蘭大市注入了51億美元的資金。在今後的四、五年內,因為承辦了奧運會還將給亞市帶入50億美元的資金。

第二十六屆奧運會雖然為組委會、國際奧委會和亞特蘭大市帶來的豐厚的利潤,但其十足的商業氣息卻遭到了廣泛的譴責,有的人甚至將矛頭直接對準了首創奧運會商業化的薩馬蘭奇。

日本《朝日新聞》記者中村直呼籲,“現代奧運會不要走進商業死衚衕”

中村直回顧奧運會30多年的歷史,1972年,巴勒斯坦“黑9月”組織製造了駭人聽聞的綁架奧運村以色列運動員事件;1976年,蒙特利爾舉辦奧運會留下巨大財政虧空。這兩屆黯淡的奧運會後,人們談奧運色變,以至1984年的第23屆奧運會無人申辦。最後是美國人尤伯羅斯以民辦奧運的方式接下這個沉重的接力棒,並且以商業經營的模式使現代奧運會首次出現財政贏利。

文章指出,“奧運商業化的始作俑者是國際奧委會的領導人薩馬蘭奇,尤伯羅斯的實踐則為薩馬蘭奇的這一主張作了一個註解。”以後奧運會成為名利雙收的象徵,漢城賺錢了,並且將韓國推向世界;巴塞羅那收入不菲,也為西班牙沉悶的經濟注入了一劑強心針。因為如此,世界上颳起了一股申辦奧運風。

“商業化給奧運會帶來的利益與活力毋庸置疑,也無可厚非,問題是,當商業化這個砝碼在奧運會天平上份量過重時,奧運會是否又從一個極端轉向另一個極端,從理想主義轉向了另一個狹窄的衚衕?”作者最後問道。

英國《泰晤士時報》載文稱,“亞特蘭大的商業行為已遠遠超出了奧林匹克主義理想。美國人用現代商業神話戰勝了源自希臘的古代神話。”

文章評述道,即使撇開申辦、投票、表決這些不說,亞特蘭大在遞交申辦報告時及最後的申辦演說中,曾信誓旦旦表示要提供一流的條件、一流的服務、便捷的交通。亞特蘭大奧運會組委會在奧運會上卻沒有做到這些。本屆奧運以來,交通擁擠、班車不準時,住房不方便,吃飯問題,比賽的混亂等問題,屢見不鮮,就連美國人最自誇的電腦系統,也錯誤不斷,遭到世界一片譴責。是美國沒有能力做到這些嗎?不是,美國有雄厚的經濟實力,本屆奧運會有足夠的經費,美國人也曾成功地舉辦過洛杉磯奧運會。為什麼會這樣?文章最後一針見血地指出,“一是美國組委會太注重商業利益而不關注運動員利益;二是美國唯我獨尊、自高自大,不願意為世界付出。”

在8月3日舉行的亞城奧運會最後一次記者招待會上,面對記者窮追不捨的提問,老練的薩馬蘭奇也顯得有些招架無力。

有記者首先請薩馬蘭奇談談本屆奧運會商業化的問題。

“靠私人團體贊助奧運會只有美國可以,在世界其它國家是不可能的。我們需要商業化,我們需要錢去辦奧運會,但商業化不能超過奧運會本身。奧運會必須在組委會和國際奧委會的控制之下。我可以說,奧運會是唯一在場館裡沒有廣告和運動員服裝上沒有標誌的體育比賽。”薩馬蘭奇的回答只能用“泛泛”二字形容。

“國際奧委會是否已接近私人贊助體育的極限?”

薩馬蘭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