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惡、善與不善、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聲與音、前與後等,指出了事物的變化和發展是正反兩個方面的對立和統一的結果。這與兩千多年以後誕生的*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思想是一致的。

辯證唯物主義是*主義的一種哲學理論,是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機地統一起來的科學世界觀。產生於19世紀40年代。它是西方唯物主義的高階形式。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規律運動、變化和發展的,“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雙方又統一又鬥爭,促使事物不斷地由低階向高階發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規律,即對立統一的規律,是物質世界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最根本的規律。與老子闡述的“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毛主席《矛盾論》說:“按照辯證唯物論的觀點看來,矛盾存在於一切客觀事物和主觀思維的過程中,矛盾貫串於一切過程的始終,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矛盾著的事物依一定的條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夠共居於一個統一體中,又能夠互相轉化到相反的方面去,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然而矛盾的鬥爭則是不斷的,不管在它們共居的時候,或者在它們互相轉化的時候,都有鬥爭的存在,尤其是在它們互相轉化的時候,鬥爭的表現更為顯著,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當著我們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的時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區別;當著我們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鬥爭性的時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種不同的鬥爭形式的區別。否則就要犯錯誤。”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中華民族的唯物辯證法思想

中華民族的唯物辯證法思想

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代先賢為我們建立的唯物辨正法的思想體系,已經深深紮根於每一個炎黃子孫的骨髓裡了。只是這些文化很多都是透過老一輩潛移默化、言傳身教流傳給我們的。

三國演義開篇有云:“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裡的“合”與“分”就是對立統一的唯物辯證法關係。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老子說:“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

孫子說:“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商鞅說:“以戰去戰,以刑去刑。”

以及“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不作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失敗是成功之母。”“置之死地而後生。”“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等等,這些流傳千古的名言警句裡面也蘊涵了深刻的唯物辯證法思想。

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物壯則衰、絕處逢生、致陰致陽、致柔致剛、滴水穿石、窮寇勿追、反敗為勝、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破釜沉舟、絕處逢生、枯木逢春、返老還童、因果報應、新陳代謝、瑕不掩瑜、白璧微瑕、推陳出新等等,成語中也蘊涵了深刻的唯物辯證法思想。

正是因為我們的先賢聖人為我們留下了唯物辯證法的理論體系,所以我們中國人的處世哲學總是避免鋒芒畢露,總會留足遊刃有餘的空間。體現出來的是以“得體”為第一要務,這個“得體”的處世哲學的集合就組成了我們的禮儀之邦。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辯證法理論思想運用於軍事戰爭的成功案例。

秦始皇稱霸於列國。他的小兒子胡亥繼承父業,也想稱霸於列國。為此,他剛剛登上王位,就派大將章邯率領大軍首先打敗了陳勝、吳廣的起義隊伍,然後北渡黃河前去攻打趙國。

但趙國哪是秦國的對手?於是,趙王就派使者前往楚國去請求援助。

趙國的使者到楚國後,就直奔楚宮去見楚懷王,一五一十地哭訴起了秦將章邯攻打趙國的暴行……

當時,項羽正好在場。項羽怒火中燒。他對楚懷王說道:“我們應當馬上發兵救趙,我願去跟章邯拼一個死活……”

隨之,楚懷王就派項羽做為上將軍宋義的副將,領兵前往救趙……”

但誰知宋義是個膽小之徒?楚國的兵馬行至安陽(當時的安陽是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