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4部分

不說了,有不合理的地方,歡迎大家提意見,我會酌情修改的。

第101章

中蘇之間和平解決爭端,續約《中蘇互不侵犯條約》,乃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各國並不感到意外,稍為遺憾罷了——如果兩國開戰,想必會為各國經濟危機的結束,作出積極貢獻的。

眾所周知,中國經濟情況執行良好,國內正持續大規模基礎建設,對蘇聯也無法取得更多利益,故無意於戰爭。而蘇俄的工農業生產雖已恢復歐戰前的水平,並取得長足進展,但總體上依然與中國存在很大差距,明智者不會在此時發動戰爭。所以,兩國之間矛盾很大,衝突頻繁,發生戰爭的可能性卻極小。

蘇俄自取得政權以後,採取的經濟模式已經發生了幾次改變。

最初,蘇俄採用了極左路線——戰時共產主義,對工農業生產進行了軍事化管理。取消私商,國內貿易國有化,國家壟斷商品交易。並實行餘糧收集制、產品配給制、勞動義務制,以及全部工業國有化。一切都是強制性的,民眾沒有選擇餘地。

顯然,這種政策的實施,本質就是劫富濟貧。按說,劫富濟貧總比劫貧濟富來的好。但過尤不及。戰時共產主義剝奪了人們富裕的權利,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導致眾多的叛亂,或者說農民起義。農民起義不僅危害很大,也不是單純的軍事鎮壓,就可以解決的。

1920年,俄國已經歷了七年戰爭,工農業生產遭到了嚴重破壞。當年的工業總產值,只等於戰前的30%,農業總產量只等於戰前的65%。國內所有庫存的金屬和布匹差不多都已用完。麵包這樣最起碼的生活必需品都十分匱乏。俄羅斯已經不起動盪了。

於是,列寧在21年6月國內形勢初步穩定後,就決定從實際出發,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以緩和國內矛盾,。

新經濟政策以糧食稅代替徵收,允許農民自由出賣餘糧,允許私商自由貿易、並且將一部分小工廠還給私人,還準備把一些企業租給外國資本家。說起來,與改革開放的政策差不多。

與改革開放相比,新經濟政策的成就同樣顯著,在多數方面達到了列寧預期的目的,惟有引進外資和技術的努力,卻沒有成功。

21年正值俄羅斯大旱。一個美國商人阿曼德·哈默來到俄國,引起了列寧的注意。不管哈默是出於人道主義,還是商業利益,俄羅斯需要糧食,哈默能夠運來糧食,這就足夠了。很快,列寧與哈默見面了,兩人相談甚歡。列寧透過哈默,順利與美國企業界建立起聯絡。

然而,戰爭是政治的延續,也可以說是政治的一部分。蘇俄軍事上的失敗,導致了嚴重後果。俄臨大舉反攻,白軍勢如破竹,控制區域大面積縮水,美國人自是裹足不前,以觀望形勢,他們更願意等待勝負分明後,再作決定。

所以,蘇美間脆弱的聯絡,並沒有如同列寧期望的那樣,帶來大量的資金和技術。至少,在列寧生前沒有帶來。

當然,蘇俄在與美國商人的聯絡中,獲得了部分糧食。雖然這遠不足以滿足國內需要,價錢也很高。然在當時的情況下,每粒糧食都是寶貴的。

此外,21~22年的戰爭和饑荒,必然會對生產造成破壞。白軍控制了整個烏拉爾工業去,並一度控制了下諾夫哥羅德。不過,也就僅此而已了。俄國的主要工業區仍控制在蘇俄手中,沒有經歷戰火。

蘇俄軍事上的失敗,還嚴重危害了另一個方面,那就是外交。

蘇俄在20年之前的外交,極富理想主義,但列寧很快意思到錯誤,在20年後,就現實多了。從20年恢復與歐洲國家貿易,到21年簽訂貿易協定,蘇俄得到了事實承認。但軍事失利破壞了此前蘇俄的外交努力。引進外來資金和技術努力的破產,標誌著蘇俄外交陷入困境。

由於紅白兩軍勝負難測,各國通常選擇承認俄羅斯臨時政府,並同時履行與蘇俄的貿易協定。

那時候,我是多麼希望,俄羅斯就此分裂成兩個國家。理所當然,這沒有成為現實。

蘇俄軍事失敗,主要是受到災荒的影響。隨著災荒的過去,蘇俄很快恢復過來,並在經濟和軍事上佔據優勢地位。白軍據有的國土面積與紅軍相當,但人口和工業都只有紅軍的五分之一左右。

在23~25年間,俄國內戰趨於緩和,集中在伏爾加河一線。俄臨與蘇俄政府都在積極引進外資和技術,並取得一定效果——效果自然是有,卻不是很理想,畢竟俄國內戰仍在繼續。然而在整體上,俄國的生產還是在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