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不已,唯一能放牧的地方,就是一些大河流的沿途、大湖泊四周還有零星的水泡子。
至於小河,早就河床裸露,小湖泊裡連水都見不著。
可憐世界上七大奇蹟之一的萬里長城,在春秋戰國時期,北方的燕國、趙國、秦國為了抵禦來自匈奴的侵襲,紛紛花費巨資築長城。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又不惜耗費人力物力,把原來三國的長城連線起來。
如今,匈奴已經被鮮卑打到北海以北,一部分匈奴人依靠漢王朝,成為南匈奴。
新興的異族鮮卑,取代匈奴成為北方新的統治民族,萬里長城形同虛設,他們在好多地方早就越過長城,過來放牧。
就連鮮卑的都城彈汗山,在高柳城北三百餘里的地方,隨時準備著南下入侵漢朝的大好河山,躍馬長城。
靈帝熹平六年,破鮮卑中郎將田晏因為犯了點兒法被治罪,他為了將功折罪賄賂當時的大宦官王甫,攛掇皇帝向鮮卑開戰。
在漢靈帝的支援和王甫的斡旋下,夏育從高柳縣出兵,破鮮卑中郎將田晏從雲中郡,匈奴中郎將臧旻與南匈奴單于從雁門郡。
三路同時討伐鮮卑,結果卻是大敗而歸。
這是一場缺乏理智的戰鬥,損失兵馬十之七八,匈奴單于重傷轉年去世。
戰火延伸至遼西也使太守趙苞不幸身亡,他可是宦官趙忠的族兄,趙無極的兄長。
檀石槐統一鮮卑以後,把鮮卑分成東部、中部、西部三個部分,派大部落首領分別統治。
在他看來,一旦內部整合完畢,就帶著部族南下。徹底征服中原。
誰知,每一部分的部落大人們都忙於擴張自己的實力,根本就不願意作為出頭鳥,南下進攻大漢。眼看侵漢之日遙遙無期。
最為痛苦的,應該是中部的中小部落,他們時不時受到中部大人和來自王庭的雙重進貢。
在草原上,騎兵和弓箭就是硬道理,弱小的部落隨時都面臨滅族的危險。
卻說王庭以北一千多里的地方。有一小部落名為根兀,其首領據說與當今的鮮卑王檀石槐是同一個祖先。
那又如何?昔年匈奴把東胡人趕到彈丸之地,鮮卑人之間或多或少都有血緣關係。
此代的首領根兀腦子靈活,率領只有兩百多人的小部落,周旋於大小部落之間,經常夥同或聯合一些部落,連年征戰。
在不斷的戰鬥中,根兀部落迅速成長,在整個中部都漸漸有了名氣,部落眾也從當初的兩百多人發展到今天一萬多人。
人多意味著實力大增。當旱年到來時,那可就變成一張張需要進食的嘴。
部落還弱小的時候,其他部落都不會把小小根兀放在眼裡。可如今,誰都會對侵略成性的根兀部落警惕萬分